《被誤解的三國》讀后感1000字作者:幸福只差10cm
記憶中的三國故事一直都是備受每個時代人民喜愛的故事,因為三國的故事里有英雄、有夢想,還有實踐,他們在故事里施展運籌帷幄的軍事謀略、征戰沙場的慷慨豪邁和宏圖偉業的治國抱負,每一項都可以讓人生鮮活生動,而大部分人的人生或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或諸事不順郁郁寡歡,或英年早逝理想落空。
大部分現代人所知道的三國故事應該是來源于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這部長篇小說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歷史。羅貫中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和虛構,甚至加入了鬼神思想,從而形成了三國的故事,換句話說,《三國演義》中的敘述并不是真實的三國歷史,那么,真實的三國又是怎樣的呢?
臺灣學者廖彥博在對比《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后漢書》、《世說新語》、《晉書》、《資治通鑒》等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眾多學者的分析和自己的研究,創作了這部《被誤解的三國》,試圖為讀者還原一個線年,作者曾出版過一本類似的書《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87個意想不到的三國真相》,這本《被誤解的三國》應該是對2012年版本的補充修訂。全書采用對比的方式解讀了94個被誤解的三國問題,每個問題單列一篇。首先,列出《三國演義》原文的相關段落,對《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背景和發展進行敘述。其次,拋出疑問——真實歷史與小說中描述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史實究竟是怎樣的?再次,對比正史中相關文獻的描述,同時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和自己的邏輯分析來還原真實的歷史。最后,作者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對魏蜀吳三國的人才結構、執政理念、歷史走向進行全面深入地剖析,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是作者貫穿全書的批判思維,這也是最值得讀者學習的地方。一般人讀歷史小說,關注的往往是情節發展、人物刻畫或者故事結局,而很少有人會去關注小說描述與真實歷史的真偽區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中所言所寫未必是真實的,歷史書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描述事情,即使能夠做到客觀公正,也難免角度單一,忽略了某些事實,偏聽偏信往往并不能獲得事實的全貌。讀歷史小說是如此,讀正史也是如此。因為正史往往是書寫者按照統治者的意圖去記錄的歷史,這樣的歷史都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以統治者的好惡來區分正義與邪惡,也未必是歷史的原貌。
那么,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也沒有機會穿越時空回到那段歷史的我們,應當怎么去了解更為真實立體又不失偏頗的史事呢?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一是閱讀不同的歷史書籍,不論正史或者野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如果同一歷史事件被多部史書記載,其真實性必然更高。二是運用邏輯思維去分析歷史人物行為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比如書中作者對劉禪樂不思蜀其實是為了自保的分析,有一定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