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圣經》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 ![]() |
|||||
《圣經》讀后感2000字! 在讀“舊約”的過程中,我反復思考這個“經”與四書五經的核心差異在哪里,為什么前者產生出了一大堆思想遺產并且擴散到全世界,而后者即使是在自己的母國也不怎么受待見,曾經多次被整個社會所拋棄。 目前我想到三點,一個是“安全感”,二是“自信”,三是,對“智慧”的推崇。 先說安全感。舊約中反復展現的是“信者都會被佑福,不信都會被懲罰,而且不信的罪過(精神之罪)要大于世俗之罪”,比如大衛喜歡一個有夫之婦Bathsheba,就設計害死了她的丈夫并像曹操慣常所行那樣占有了她,這在世俗世界算是極大的罪過了,神雖然看著也很不爽,但所施的懲罰有限,而且還賜福他們的孩子所羅門;相較之下,不信的代價動輒是屠城或滅門。這種表面殘酷的背后其實又能給人安全感:我不用害怕物質世界的任何草木作妖,也不用害怕父母地主或任何世俗權威,不管發生什么,只要誠心向God祈禱就可以被保佑,不管結果到底怎樣,這世界給人的感覺是可控的,所以人在探索世界、向外擴張時會少許多恐懼,就像黑格爾所說,對主的恐懼是一種絕對的恐懼,這種恐懼是智慧的開始,因為它能夠揚棄一般的、偶然的恐懼;相較之下,那種除了天譴之外還對觀音、關公、財神、灶神、父母、狐精、鬼怪等一切外物心存恐懼的人,每行一步都害怕自己不小心得罪誰,所恐懼的諸多對象的利益許多時候還有矛盾(比如有限的祭品給了灶神就給不了財神),做什么都是錯,不如好好乖乖宅在家里得了,所以缺少類似“絕對恐懼”的人在行事時總是生活在偶然性組成的外在束縛里。 (從個體成長的角度,打小生活在說話算數的單一權威環境下的個體長大后更容易有安全感、更容易相信別人,在多名觀念不同的撫養者所創造的混亂環境中長大的人很難對世界有掌控感,重要撫養者朝令夕改言行不一也會導致個體探索世界的欲望越來越小。) 再說自信。對于篤信“普天之下皆brothersandsisters,除了God之外我不向任何人下跪”的人來說,只需要向“我”及“祂”證明自己的“信”就可,“祂”不說話,那么這信或不信只有“我”自己說了算,“我”便在實踐中擁有對自己的絕對審判權,也就暗示著事實上“我”就是那唯一之“神”,這便開啟了“人為自然立法”之路,也讓每一位個體在一個絕對精神面前擁有了絕對的尊嚴,因為那神究其本質不過是個體精神的一種異化形式。即使個體行為與世俗之法產生沖突,在接受懲罰之時也可以昂首挺胸地對自己說“我相信我的精神依然是完滿的,世俗之法傷害不了我的精神,我不用對人低頭,也不用感到對不起父母君王或是隨便什么人,如果有罪,我只向‘祂’認罪。”而“祂”本質上就是“我”,“道德”便成了純粹的自己與自己的事情,在這過程中人感到自己在塵世間是自由的,自己的行為完全是自主的、沒有任何“不得已”的成分,所以每次決策的過程都會增加對自己的自信。相較之下,四書五經教養出來的人感覺自己被許多規則之山狠狠壓著,每行一步都覺得不得已,每碰到挫折都先想到“我媽又要罵我了/我又對不起父母了”,并不覺得這普天之下有多少事情有能讓自己作主的余地,于是每次妥協都損失一些自信,久而久之對外界的依賴便越來越深,對自己的認同則越來越少。 (同時需要補充的是,因為這個理念所得的自信與“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自負是兩碼事。這個理念推理出的“我”的權威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僅這一個“我”是自己世界的唯一審判者,其他無數的“我”在本質上也與這一個是相同的,所以人不僅尊重、信仰自己的自由(自己對自己的權威),也同樣尊重其他人的自由,不期望其他人干涉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亦承認自己理論上沒有資格去對他人妄加評判,這在理論上也為普遍的人際的尊重提供了基礎。也正因此,伏爾泰的“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才不至于淪為空洞的口號——雖然我不認同你的這個觀點,但我認為我們在“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自由”這件事情上是有共識的,我捍衛的是這個共識以及這個共同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更好的現實世界。雖然這些理念用了幾千年的時間才慢慢發展、成熟起來,實踐中也依然至今存在種種不完滿,但正是Monotheism的理論基礎為這種不同于治亂循環式的發展型的歷史路徑提供了可能。) 每個人都事實上是獨自面對著自己的生命,接受這一點并主動面對孤獨的人更能夠感受到自由的沉重,但也更能發現自己內在的智慧。 最后說智慧。蘇格拉底說“美德即智慧”,在他之前,所羅門王對God發愿說“除了智慧我什么都不要”,結果God回復說“那么,除了智慧之外我還要給你一切”。這就給后世信徒一個很好的楷模:追求智慧的結果是可以獲得一切,追求世俗浮華的結果可能是失去一切,這才有后世西方人對Logos的不懈追求,對每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反復思辨,因為概念具有一種把稱謂和事實(“意謂”,指語言所要表示但無法窮盡的那個對象)顛倒過來的魔力,使“名”成為比“實”更實的“實”,才會出現像是“奇跡般地”由看似“玄學”的神學發展出現代哲學與科學,看似奇跡,其實這邏輯早就蘊涵在了幾千年前的舊約之中。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