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1000字說起王小波,一開始是因為他是BB最喜歡的作家,而且《沉默》又排在排行榜前五,我不免好奇,加上我之前買了許多他的書,晚上在“刷手機or看書”之間少有地選擇了看《沉默》,然后就開始了和王小波觀點辯論的旅途,當然,我看他的書,本質目的是從中學到些什么,辯論不過是有些觀點有其他的觀察角度。辯論的感覺我不喜歡,但學習的感覺倒很開心,我挺喜歡王小波的“有趣”,很贊同他所說的“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他強調了很多我們沒有看到的方面,就像《道德經說了什么》的教授說,那些大家都在講的,大家都看到的方面老子(道家創始人)不提,他強調的都是大家忽略了的重要方面,他把社會的弊病和大家"不屑"的好品質提了出來,就像“一陰一陽謂之道”,人們不能只看到陽的方面,陰的一面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陽的一面太過了也會出問題。需要有人平衡陰陽,需要有人指出弊端,需要有人強調被忽視的美好。所以,我喜歡王小波,他的文字就像老子一樣,給被摒棄的美好“正位”。
我知道在他那個年代寫出這樣誠實的文字并不容易,我也知道他經歷了文革,在文革的謊言中長大,不免會討厭腐朽的東西,甚至一概否認傳統。他在國外得到了救贖,有些“崇洋媚外”也正常,但他即使遭受了文革的“剝削”,依舊想為祖國做些貢獻,希望祖國變好,這點是可貴的。
我在《沉默》中看到了很多BB的影子,包括那句經典的“《安娜·卡列尼娜》不是所有人都能看下去的,看不懂也正常”,正出自《沉默》,那是一句王小波式罵人的話,稱看不下去的人是傻子,當時我感到哭笑不得,寫了一些反駁的筆記。我明白人總有局限,有自戀情結和貶低不同者的傾向,但莫名其妙就被扣上傻子的標簽實在太過分,何況他的書我還要看下去呢,所以那一刻我對王小波的不滿達到了峰值。當然,這種不滿也很快消逝,雖然他說得太過分,但那時的我確實不夠好,被“王小波式嘲諷”我也接受,況且,他又是我要學習的對象,干脆把那些不太嚴謹的觀點當做時代與個人局限的造化了。雖然我躺槍被諷,但王小波的書確實給我打開了一扇窗,看了他的書我感覺更幸福,所以我喜歡他。
文學修養是潛移默化形成的,這點我今天體會到了一些,感到內心某些不好的執念正被慢慢疏解,活得更輕松快活了。雖然我不知道我放下的是什么,但有種“挽起王小波的手臂一起嗨人生”的感覺,那些莫名奇怪的、難受的糾結好像并沒有那么重要,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本質。
我很慶幸認識王小波,他讓我喜歡上了文學,開啟了文學修養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