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4 ![]() |
|||||
《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讀后感1000字! 其實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在某一領域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獨特經歷,艱苦的童年,落魄的青年等等。那到底是他們的獨特經歷決定了他們思想的不同,還是他們不同的思想決定了他們的獨特經歷呢?就拿村上春樹來說,大學還沒畢業(yè)就早早結婚,結婚后又不愿意去工作,就開了個播放爵士樂,提供菜肴、咖啡的小店,幾年后才畢業(yè)離校。 這和其他人的生活軌跡一比,完全是反過來的啊!在他人生的前29年,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和小說打上交道,雖然他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但直到29歲那年,他才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寫點什么東西。于是就有了村上春樹30歲時的處女作《且聽風吟》——拿到那一年的《群像》雜志的新人文學獎,算是跨入了專職作家的門。 我是很少見到村上先生這樣的人生經歷,大概也是我活得短見得少的原因,但是我看到的是,大部分成功者的經歷都是和一定程度的苦難掛鉤的,或者更準確一點,和一定程度的磨礪有關。 在某一個人生階段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是無法預見隨時可能到來的磨礪的,而大部分人往往也在祈禱不要遇見大的挫折,于是一群滿身朝氣的人就在相同的賽道上一起出發(fā)了。這條賽道并不是平坦的,有山路,有大坑,有湖泊,甚至還有危險的敵人,一些思想不同的人會提前想到這些因素,雖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遇見,但他們知道,不管能不能遇到,該準備的還是要準備。 第一次分化從這里就開始了。 那些只有朝氣而沒有準備的人,在第一次遇到磨礪時,就會被淘汰很多,活下來的人,有的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有的依舊只是沉浸在活下來的喜悅中,福大命大,繼續(xù)前進。 這樣的過程還會重復很多次,最終到達終點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在一開始就具備與眾不同的思想,一路未雨綢繆,并經過艱難的過程到達終點;另一種是隨著經受的磨礪不斷增多,逐漸養(yǎng)成了與眾不同的思想,雖然受過傷,但最終還是到達了重點。 至于那些能一路福大命大,空有一身朝氣卻還能到達終點的人,我是沒見過……回到開頭的問題,這兩種情況應該都是存在的,獨特經歷和獨特思想不互為充分必要條件。簡言之,沒有明確的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后的要求。獨特的經歷更像是一種篩選條件,經過磨礪走到終點的人才具有發(fā)言權,這是典型的幸存者效應。 對于成功的人而言,有的先擁有了獨特的思想,這讓他們在遇到磨礪的時候得以成功脫身,最終脫穎而出;而有的在開始并沒有獨特的思想,但是在磨礪中他們不斷思考學習,慢慢具備了獨特的思想。所以在終點上看,成功者都是既有獨特思想又有獨特經歷的人。 而村上先生,大概是屬于后者。 從《且聽風吟》時的“寫寫看吧”,到最后竟堅持30多年下來的聞名世界,這些都是他沒有想到的。他的寫作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因為日本國內對他本人輿論壓力過大,曾跑到歐洲居住休養(yǎng)。村上先生也不是天生就具有非凡的寫作能力,他也在不斷嘗試新的寫作技巧,從開始的“無名氏”,到嘗試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敘事,到為人物起名等等,一路上他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力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很喜歡書中村上先生本人說的一段話,最后分享一下用作結尾吧: “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否能感到快樂”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基準。如果你從事著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fā)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看來那里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地東西了。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將妨礙樂趣與喜悅地多余部件和不自然地要素一個個拋棄掉。 也許,那些成功者,都是抱著這份喜悅和樂趣才走到終點的吧。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