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后感800字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部《罪與罰》我只能用奇作來形容,其故事情節的完整性通過500頁卻沒有一頁浪費的紙張敘述的近乎完美。雖然主線非常明朗-一位貧困的大學生犯了故意殺人罪,最終自首,但是其支線的多樣元素以及細節處理讓人不得不起雞皮疙瘩,細思恐極;最為人所稱贊的應該是作者極具洞察力的心理描寫,而大量的心理細節也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將人物心理嵌入完整的故事情節,使得該書渾然天成,實在是奇特。
從內涵上來說,該書也是十九世紀的驚艷。經歷過無數困難,身患不治之癥的作者,同時也好賭輸錢,最后娶了一個寡婦還帶著幾個孩子(這是書中凱捷琳娜的原型),托斯托耶夫斯基算是歷經磨難卻使得他對于人間苦難更為真實,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本書中書寫的底層人民的苦難,他將他們比作馬,被生活的重擔壓的喘不過氣,還要被人毆打,辱罵。而在這種壓迫,絕望的社會底層,犯罪率也不斷上升。
托斯托耶夫斯基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中的犯罪到底源于什么?是來自于人心最黑暗處嗎?還是來源于社會環境給予的種種不由個體的人可以決定的因素呢?這兩點無非是對立的,前者強調了人自身的問題,而后者則使得個體在犯罪中完全脫責。有趣的事,書中男主羅佳則發展出一套“社會的人二分法”的邏輯-存在兩種人,一種是一般人,負責繁育,維持正常的秩序,規則,循規蹈矩而不能犯罪,他們是當下的主人;第二種則是超人,他們負責打破規則,創造新的規則,這個過程中不可以避免的需要犯罪,他們則是未來的主人。而羅佳同時還把自己放在后者的身份上,自詡是當代的拿破侖,而當下的貧窮則是他需要打破的規則,于是他殺死了老太婆,取走了她的錢。
一本講故事的書的優劣要看它是否與當下社會相關,即便是空想也是基于現在社會上的發展。這本書緊貼托斯托耶夫斯基所處的社會問題,甚至提出了一個到現在也沒有定論的社會問題,無疑是偉大的,值得敬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