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秋色濃》讀后感500字!
記得中學政治課本上,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論述,被歸為主觀唯心主義;研究生的政治課,又把佛教的“相由心生”也歸于主觀唯心主義。本文不進行哲學上的辯論,只是從佛教和心學都在日本大受歡迎可見,日本確是這種世界觀的樂土。
殘荷作為意向展現物哀之意并不鮮見(但是其實這幅圖附近并無與殘荷有關的句子)
心中先有情緒,視物就會帶有情緒色彩,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縱覽本書四卷,大部分意向都能體現出哀傷的色彩,也許是大和民族的獨特之處。作者在導言中說,“哀”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主要審美手段之一。雖然有一些作品的“哀”體現的是贊嘆、喜悅的情緒,但仍透著低回的情緒,這種氣質大概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或者“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難以長久的哀惋嘆惜是同出一壑的。
以蟬為例,既有“垂緌飲清露...居高聲自遠”的高潔,也有“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哀傷。
傷春悲秋是常見的情緒,《春》、《秋》卷中哀婉情緒比較突出是易于理解的,但《夏》卷中類似夏夜芳草碧、松樹、荷葉、菖蒲花、初夏草木綠等相對積極明快的意向,情緒落腳點還是在“哀”上,和我們固有形成的意趣映射還是有較大差異的,挖掘發現這些差異也有一番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