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馬》讀后感600字”當你適當地把一些事情說給人聽,態度也溫和親切,一般人都會喜歡。他們會認為很了解你了,但其實不是,他們知道的是“關于”你的事,他們只知道了事情,不是情感,不是你對事情的看法,不是你所經歷的一切,要做多少決定才能變成你現在的模樣。他們做的是把他們自己的感情,看法,和假設填進去,組合成一個跟你幾乎沒有一點關系的全新人生,讓你得以脫身”。對于孤獨的描述,現代人的共鳴。“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外向的孤獨患者”終于理解并接受了這件事情。
見識太少,一直覺得各種作品里少看到關于成長、迷茫和掙扎的動人描寫。生活里更少有討論,就像是和一群小朋友一起鬧著鬧著,鏡頭閃出閃回,大家就都變成了不認識的大人了。交錯式行文的風格讓我想起《海邊的卡夫卡》,兩本書的慰藉,忽然有一點點體會了”過于喧囂的孤獨”里主人公的孤獨和不孤獨。
電影很美,但是看得很暈。
遙遠的北歐風光,老人和狗,卻是一段遲到的成長。不信宿命論,從沒問出那個你是不是占了我的人生的問題,但狄更斯的書從來沒放下過。就像拉斯從未想念過約恩,卻清楚地記得所有細節。
”痛不痛的事可以自己決定”,那個最美好的偷馬的夏天,本以為也是這一生失敗的起點,暮年獨居,偶遇故人,終于面對和釋然。遺憾但卻冷靜,或許是老年視角特有的淡然。沒有英雄血淚,沒有廝殺扭曲,沒有歇斯底里,看起來平凡寂靜,卻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所以往往打敗我們的,是我們自己,亦未有人偷走你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