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的獻祭》讀后感800字在那多上一本的《19年間謀殺小敘》的評論中,就寫過那多有意識地將創作向文學性一方面靠攏,而不僅僅將精力都用在講述一個怪力亂神、聳人聽聞的怪談故事之中。而從《19》的效果以及市場的反應來說,那多的這種轉型得到了讀者認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現在這本《騎士的獻祭》,就是他轉型純文學風格后推出的新作品,毫無疑問,也是延續了之前的創作理念。
與《19》類似,這本書也是脫胎于真實的案件。如果是一般的新聞通訊,往往就會以兇手本人的自述作為視角,坦白其作案動機與作案手法。不過那多卻為其設計了一個“追兇”的框架,整個故事的呈現,是通過辦案人員的推理一點點展開。推理小說這么來寫理所當然,但也就是這點改變,讓故事更像是一個小說。況且開頭對于尸體發現的一段的描寫,確實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在文本的敘述中,敘述視角同時兼顧了兇手本人。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并沒有使用全稱視角的描寫,通過有意識的對兇手想法的遮蔽,也增加了文本本身的復雜性,讓“動機”成為本書最大的一個謎題。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其實是比較簡單的。人物啊的設定與描寫,并沒有太多的亮眼之處。雖然本書的宗旨是在歌頌愛情,但實際上也不過是照單點菜而已。這對曾經創作過“星座愛情”的那多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作案的動機本身理應讓人感動,但真在閱讀的時候,也不過如此。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那多在討論死者對離開家庭的動機的時候,非常的簡陋。對于時代背景下的上海知青返青所帶來的社會沖擊,并沒有展開,而是草草帶過。這種情況下,女死者心理的轉變的討論,也顯得很局促。
當然,人物描寫中也有精彩之處。在對女兇手的塑造中,對其女兒的描寫,可以看作是側寫來反映出死者的性格。這點的技巧性還是很強。但是還是如上文所寫,對女死者的性格的了解,不能夠成為理解其動機的全部。女死者的形象展開的很不充分,人生最大的轉折似乎并沒有很強的說服力,似乎單純就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后續問題。這就讓整本書的意義有所下降,成為一個可討論空間非常逼仄的文本。
與《19》相比,這本《騎士的獻祭》與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篇幅之上。《19》有四百多頁,而《騎士》只有一半,字數也只有十萬出頭。在這樣的容量下要寫出動人心魄的內容,就更加考驗作者的功力。不過顯然,那多這份答卷,并不能讓我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