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李 姓的起源_李 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4/21 ![]() |
|||||
李 姓的起源_李 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lián)缎沾邸酚涊d,李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后裔。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到了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專管司法的士師(相等于現(xiàn)在的法官)。據(jù)說他是中國刑律的創(chuàng)始人,是他制訂了中國第一部刑律。其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士師職務,士師后改稱大理,所以人稱理氏。 到商封王時,理氏后人理征因執(zhí)法公正不阿,觸怒了商封王,被封王處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小的兒子利貞逃往古伊國避難。就在母子倆正面臨餓死的困境時,在一處山谷中發(fā)現(xiàn)了幾棵李子樹,理利貞母子倆便以李子充饑,才保住了性命。后來,理利貞在周朝為官時,為了感謝果樹的救命之恩,又借“理”字的諧音,把這種果樹命名為“李樹”并以此為姓。李利貞也成為李姓的始祖。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200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明末清初,廣東及福建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及海外地區(qū)。如今,李姓在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四川、東北三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qū)。 李冰:是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曾被后世奉為“川神”。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中國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水利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他是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并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經(jīng)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大唐帝國。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 李清照:南宋著名的女詞人。她所作的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憂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她的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人,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于世。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等書。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國有功,歷任直隸、湖廣、兩廣總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與外國簽訂條約。后因積勞嘔血而死,晉封一等侯,卒謚文忠。 唐朝人為了避諱不敢吃鯉魚 鯉魚的味道鮮美,可是在唐朝卻沒有人敢吃。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上有這些記載:唐朝法律規(guī)定,鯉魚不能叫鯉魚,不許吃,捕獲后必須放回水中;出售鯉魚者要挨60板子。 為什么這樣呢?原來是因為唐朝皇帝姓李,“鯉”與“李”同音,吃“鯉”等于吃“李”,當然吃不得。這叫犯了諱。 所謂的避諱就是臣民不能直呼也不能軍民一致皇帝的名字。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大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那時,人們?nèi)舴噶酥M就會有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避諱常見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的字來代替要避諱的字。 在唐朝,不但不能吃鯉魚,還不能提“虎”字。江南人有一種大便器叫馬子、馬桶,其實這種東西早在古代就有了,漢朝人管它叫“虎子”。到了唐朝就不行了,避“虎”字,沒辦法,改為“馬子”,因為唐太祖李淵的爹叫李虎。 那時候,對違反避諱的處罰是很嚴厲的。《唐律疏儀》規(guī)定,故意直呼皇帝名字的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殺頭的。 避諱制度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疽癰,給當時人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且給中國文化也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但如果能掌握它,卻可以用來審定古書及文物的時代和識別其真?zhèn)危驗樵旒僬邎D一時之快往往很少顧及避諱問題,前代避了后代的諱,或該避的諱沒有避,都可以成為確定其偽品的依據(jù)。 唐太宗李世民在執(zhí)政時期,國家出現(xiàn)了歷史上少有的政清民安的局面,即所謂的“貞觀之治”。這除了唐太宗善于聽取大臣們的建議、批評和任用賢能之外,還與他注意加強法制建設有很大的關系。 在當時來說,制定的法律,能否貫徹執(zhí)行,關鍵還在于皇帝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皇帝自己要以身作則,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有一年,唐太宗準備到洛陽巡游,為了體現(xiàn)皇上的尊嚴,李世民下了道詔書,要洛陽官員為他的出訪建造一座大殿。這時有一個名叫張玄素的大臣知道了這件事,就上書反對唐太宗這樣做。 張玄素在奏書中寫道:“當年皇上平定王世充的時候,把洛陽城里許多宏大奢侈的宮殿都拆了,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和擁護。現(xiàn)在還不到十年,皇上又要在洛陽重建豪華的宮殿。這樣做是在學隋煬帝干壞事,而造成的危害,恐怕比隋煬帝所帶來的還要大。” 看了張玄素用詞尖銳的奏書,唐太宗大為不悅。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唐太宗質(zhì)問張玄素:“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那么與夏桀、商紂比又怎么樣呢?”張玄素隨即答道:“皇上如果不停止這項工程,將來的命運與商紂同樣可悲。” 此時的唐太宗被被張玄素的話驚醒了。他想了想,覺得自己這樣做確實不好,就取消了建造宮殿的命令。這件事既反映出唐太宗善于納諫的優(yōu)點,也體現(xiàn)了他約束自己的守法精神。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