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何以中國》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1 ![]() |
|||||
《何以中國》讀后感1000字! 在書名中,作者就已經拋出最為重要的問題:何以中國?“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追問,這本書也基本上是在敘述一個過程,最早的“中國”如何誕生的過程。 公元前2000年,在以傳世文獻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一個便于記憶的年代。圍繞著公元前2000年的前后一百年這個時間段,各個學者對夏王朝的萌芽進行了探索。在探索史前文明的過程中,豐富的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考古學上卻看不到與傳世文獻中相對應的王朝圖景,但紛亂中必定有萌芽著新方向。在本書中,許宏先生就從晉南地區輝煌一時的陶寺再到中原地區以嵩山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的孕育與發展,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新砦的發軔為二里頭的廣域王權國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進而去探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從陶寺的興衰講起,在陶寺內部已經存在著某種嚴格規定使用禮器的約定俗成的規定,由此可見在龍山時代,禮制就已經形成并運用至社會的管理中。陶寺遺址已經出現了城壕和城墻等防御性設施,也出現了宗教禮儀建筑,同時也存在著貴族與平民墓地分化的現象。雖然對于陶寺衰亡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但無論如何陶寺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龍山時代文明的頂峰,而其所在的晉南地區在之后的時光里,開始接受中原腹地傳來的各種文明,并最終納入到王朝體系。 在中原腹地的嵩山文化圈依靠著生態環境的優勢,成為了文化交流碰撞匯合的地區。最早的“中國”就誕生于此。隨著文明的發展,中原腹地也出現了各種城址聚落群,正是這些擁有不同文化因素的聚落群在沖突與融合中促成了二里頭廣域王權國家的形成。 登封聚落群基本不見外來文化因素出現,而禹州聚落群卻摻雜有東方海岱龍山文化和南方石家河文化因素,于此可見,在時代的發展中,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新砦大邑興盛起來后,其他的龍山文化城邑已衰落甚至廢棄,因此,新砦文化開始占據中原,處在送走龍山時代孕育二里頭時代的過渡階段的它,具有著重要意義。新砦中防御設施的加強也體現出在當時新砦在斗爭中的巨大優勢。之后,處在洛陽盆地的“二里頭人”繼承了在群雄爭斗的龍山時代文化遺產,站在一個更強的高度去發展自己的文明。 與此同時,在書里也體現出了作者對考古學的理解。盡管抱著“由物見人”的理想,但考古學還是擅長于研究“物”,善于根據物來勾勒出輪廓,這是考古學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就是擅長于對歷史文化發展的長程觀察。 其實,讀完整本書最大的感受不在于作者筆下一個個現成的結論。最讓我感到莫大興趣的來自于在探索過程中,各學者立足于實踐而闡述的想法與觀點。“每個人的看法,取決于他的經驗、學術背景與立場”,也正是因為這種多樣性的存在,才能為考古學本身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正像本書所記錄的內容,重要的不光是最后的二里頭廣域王權國家由此誕生的結果,也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文明的孕育與崛起。重要的不光是結論,更是探索的過程。讓我觸動最大的是在探索歷史,推翻重建的循環往復探尋文明、探尋華夏文明起源的過程中,超越歷史,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氣與堅持。正因為有這樣的勇氣與堅持,我們終究會找出歷史的答案,就像先人努力創造未來,我們也將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