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技術賦權》讀后感8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0 ![]() |
|||||
《技術賦權》讀后感800字! 國家與社會在互聯網公共領域的互動! 《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一書從國家、社會、國家-社會關系三個視角解釋了互聯網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并指出互聯網通過在社會群體發起集體行動時對其進行賦權,以及創造機會使改革派領導人與公民社會形成隱性聯盟,極大地推動了政治改革。 全書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國家與社會在互聯網公共領域的互動上。就中國而言,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國家和社會的一些互動能創造更多力量,是相互賦權的。具體表現為:國家借助互聯網與社會進行互動,根據不同時期的特征調整對網絡控制的尺度,從而達到經濟效益與政治效益最大化;社會群體和民眾在網絡活動中使自身的政治意識與公民參與日臻成熟。 作者鄭永年認為,信息技術在中國被允許快速發展是因為它能使國家維持經濟的增長,而經濟成就是執政黨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來源,并且,國家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社會更加有效的治理。但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成為社會群體表達不滿的有效工具,這也造成了網絡政治抗議的崛起。 中國政府為了使信息技術帶來的政治風險最小化,采用了建立監管機制、監控機構與立法等方式。除此之外,政府還通過頻繁地收緊對網站的監控并試圖關閉一些非法網站和政治導向不正確的網站以實施互聯網控制。然而,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并不總是有效的,不僅互聯網用戶可以找到方法規避審查,法律法規未能得到執行與政府內部的利益沖突也削弱了網絡監管機制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打破了國家對信息的壟斷,為公民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公共空間,而中國的公民參與導致了民眾對公共機構的不信任。同時,信息技術為社會群體發起新形式的集體行動提供了機遇。在互聯網的助力下,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聚集一批持批判性態度的民眾,而快速的全國性動員可以對相應訴求進行賦權,給政府施加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行動可分為三個類別:退出、呼吁和忠誠。而對于任何一個基于互聯網的集體行動的組織者來說,“呼吁”選項是改變中國政治實踐最為有效的手段。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