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吳姓的起源_吳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0 ![]() |
|||||
吳姓的起源_吳姓的全國分布、名人故事吳源出于姬姓,以國號為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時,黃帝的十二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小兒子季歷很有才干,生下個兒子叫姬昌。 姬昌不但聰明有智,而且為人正直又有遠見。所以太王很想讓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引退,便一起南下到江南生活。當時的江南尚未開發,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人推為君長,在今江蘇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后期,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使吳成為強大的國家。后來,吳王夫差驕傲了,不聽伍子胥的忠言,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吳氏。 吳氏發源于江南,成長于江南,歷史上吳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秦漢及魏晉隋唐時期,吳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魏晉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戰亂,吳氏族人在北方繁衍減緩,在南方繁衍發展迅速;明代以后,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等國。如今,吳姓主要分布在安徽、山東等地。 吳起:戰國時衛國著名軍事家。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后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后被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后世尊稱為“畫圣”,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著名小說家,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便是其傳世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省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說家。受博學鴻詞薦,不赴。從此不應科舉。著有長篇小說《儒林外史》。 吳其浚: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及《植物名實圖考》38卷。 三讓堂是吳姓中最有影響力的堂號,其來源與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的辭讓王位有關。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讓太伯和仲雍的三弟季歷之子姬昌作繼承人,而姬昌又因為不是長子所生的長孫而沒有這個資格,周太王為此而整天憂心忡忡。 這時候,孝順的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親的意圖,便相繼向父親表示無意做繼承人,這便是后來所說的“一讓”;繼而,兩個人又故意以采藥為名外出避讓,為姬昌被立為皇太孫提供了機會,這樣便有了“二讓”;周太王只好立季歷為太子,昌為太孫。誰知在周太王去世,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的時候,季歷又以王位相讓,太伯和仲雍推辭不掉,又一次外出相避,并發誓再不回去,這便是后來所說的“三讓”。 由于“三讓”是高尚品德的表現,被孔子譽為“可謂至德也已矣”,特別是“三讓”的結果造成了吳姓人從周部族中分衍而出,因此一直被后來的吳姓人傳為佳話。 東晉時期,光祿大夫吳隱之一直以清廉而著稱。他在廣州任刺史時,距廣州二十里的地方,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飲了貪泉的人就會變得貪婪。前幾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后,便假借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聽了后不信,便來到貪泉處,喝了很多這里的泉水,并賦詩一首說:“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在職期間,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過得也很是簡樸。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很多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告誡自己。 有一天,一個隨從給他送來一包鮮魚,他當時就拒絕了這份禮物,并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果以后在有這樣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當地的風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各級官吏都奉公守法,百姓們也是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