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贊同的愛-《坡道上的家》讀后感1000字!
一個因為結婚生子而辭職做家庭主婦的女人,某天成為了候補陪審員。案件是一個與她一樣的家庭主婦,將自己的女兒放到浴缸溺死。全書的結構基本上是一章庭審、一章家庭生活來寫,女主在對案件的深入了解中,逐漸從被告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越發理解她的處境,甚至將自身的心情投射到了被告身上。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是有點生氣的,因為大男子主義,因為隱隱約約的媽寶,因為對“女人”“妻子”“母親”的諸多定義和要求,對一個光鮮亮麗女人的猜疑和刻板偏見,因為唯唯諾諾的女人,因為不溝通的夫妻……(大清亡了多少年,仍然有人覺得男人賺錢女人顧家天經地義不可混淆,男人下班寵一下孩子就是盡到了父親的責任,打破媽媽努力樹的規矩給孩子吃冰讓孩子拉肚子但贏得了孩子“爸爸好媽媽壞”的評價,就是完成了“教育”,是幫妻子完成了她的工作任務,是值得夸贊和嘉獎的事情,似乎這孩子只是親戚家的呢。)
女主冗長、敏感又反復的心理活動,真是讓我怒其不爭,心里什么都想的很明白,但從不說出口。不知道是文化差異還是作者有意為之,明明是親密的夫妻,交流起來客氣陌生的像客人。直到看到最后,作者將這一切歸結為愛,母親對女兒的貶低是因為怕女兒長大了脫離自己,丈夫對妻子的貶低是因為太愛了怕妻子離自己遠去。我同意確實有這樣的人,但這并不值得美化,就算這是愛,也只能說明這種人極度缺失愛的能力和方法。真的愛一個人,是會與他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會想要一起前進、共同進步,不會通過打擊對方達到自己可笑的控制欲。一味的否定對方,與pua洗腦何異?明明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一定要告訴對方你什么都做不好,你的每個決定都不合適,你做的每件事都可笑可恥,你什么都不行……逐漸剝奪對方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完全變成自己的附庸,并始終帶著巨大的罪惡感。
當然,這些是里沙子的想法,并不是作者的想法。本來我覺得里沙子這個角色有點敏感,總是對別人的每一句話都仔細解讀,還有太多的猜測和引申,活得很累。可能因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也沒有相似的經歷,所以才會滋生“大可不必”的想法?吹阶詈笏约赫J為自己開始思考了,而思考的結果就是這都是出于愛,我覺得可悲,因為我并不認同她的這個思考結果。或許她對他人的語言和行為是做了過度解讀,但是那些人確實多多少少是帶了惡意的,或許是微不足道、本人都未察覺到的惡意,但對于里沙子這種極度敏感的人,絲絲縷縷的惡意積攢起來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女人的獨立,不光是經濟獨立,頭腦的獨立很重要。當你成為一個經濟和頭腦都獨立的女人,仍然要保持不要失去經濟來源,不要停止獨立思考。在選擇與你同伴一生的伙伴時,一定要找一個棋逢對手的人,即是指與你一樣獨立,并且可以與你和平對弈的人。從古至今偉大的愛情無不如此,一段好的愛情(其實友情和親情亦如此)不會是以一方對另一方的壓制作為基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