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開山大師兄》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6 ![]() |
|||||
《開山大師兄》讀后感2000字! 口述史是近年來一種比較時興的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除學術界外,新聞、傳媒、文藝等其他諸多領域基于口述史方法出版的很多相關主題圖書,如對抗戰老兵、知識青年、傳統匠人、歷史文化名人及其后人等特定對象的口述回憶錄也成為圖書出版市場的一大熱點題材。 201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許金晶、孫海彥二人編著的《開山大師兄:新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訪談錄》(下文簡稱《開山大師兄》)一書,無疑是時下龐大的口述史圖書家族的一位新成員,該書選擇了中國大陸第一位文學博士莫礪鋒、第一位民俗學博士陶思炎、第一位中國經濟史博士李伯重、第一位中國戲劇歷史與理論博士胡星亮、第一位世界史博士錢乘旦、第一位政治學博士俞可平、第一位中國近代史博士馬敏(與桑兵并列)、第一位文藝學博士羅鋼、第一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莊孔韶、第一位歷史地理學博士葛劍雄(與周振鶴并列)為訪談對象,對其人生與治學歷程進行了訪談。 這十位中國大陸第一批文科博士,如今都已經成為各自所在領域的“大人物”,但是如果把他們放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和眾多帝王將相、王侯公孫相比,他們又顯得十分的渺小。但就是在這些“小人物”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了一段“大歷史”。 法國學者潘鳴嘯(MichelBonnin)曾出版過一本《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該書研究上山下鄉運動發起的背景、過程及其影響!堕_山大師兄》一書中采訪的這十位主人公,都是上山下鄉運動的經歷者,自然也都稱得上“失落的一代”。而從他們的口述來看,“失落的一代”對于他們而言確實實至名歸。 書中大部分人都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出生于1950年左右),從小伴隨著政治運動成長,政治與這一代人聯系之緊密遠超其他代際。在眾多政治運動中,對于他們這一代來說,打擊最大的無疑是六十年代高考的取消,取消高考對于當時社會的影響或許不亞于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對于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而表現在個體身上最直接的就是失落、絕望。例如,莫礪鋒高考志愿都已經填好了,但是突如其來的消息,一時不知所措,其失落感可想而知。胡星亮也表示那段時間(高中畢業到考上大學前)“特別絕望、特別灰暗”。 在近兩千萬“失落的一代”中,《開山大師兄》書中的這十位無疑又是幸運的,他們終等到了高考的恢復,并通過高考重新改變了命運。高考恢復后不久,又適逢國家十年內亂之后急于培養人才,于是制定了一些“非常規”的途徑,允許尚未畢業的本科生考研。這十位大師兄當中好幾位就是讀本科時候直接考研,有些甚至沒有讀本科就直接考取研究生,此后又成功考取中國大陸人文社科領域第一批博士,博士畢業以后也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這一批人又是“幸運的一代”。 認真閱讀這十位大師兄的訪談發現,他們的幸運雖然有時代的因素,但個人的努力與堅持亦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這些大師兄的同齡人很多或一心鬧革命,或一心扎根農村,但這些大師兄卻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他們帶著心愛的書刊,這些書刊或來自于此前的購置積累,或來自于親友的贈送,亦或是取自他處,但不管是什么途徑,他們在失落之時沒有離開書,沒有離開知識,堅持讀書、自學,如莫礪鋒、錢乘旦插隊時候堅持讀書;陶思炎、胡星亮堅持文學寫作;作為工人的馬敏,晚上不管多累,吃完飯都會堅持看書;葛劍雄在大家都想著造反革命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趁這個時間好好學英文,利用《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軍事文選》英文版學習英文”……。這種“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堅守,終于換來了時代的眷顧,讓他們重新獲得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 作為“失落的一代”,或者說“精神上挨過餓的人”(羅鋼語),開山大師兄這一代人更加體認學習機會的珍貴,因此雖然錯過了最佳學習時間,但一旦獲得機會,就會更加珍惜。用胡星亮先生的話就是“那個時候讀書真的是非常珍惜時間,我們這一代讀書可能基本上是為讀書而讀書,當時不愁找不到工作”,這句話不僅說出了他們這一代(或者這也是“老三屆”學生的共有特征)讀書特征,更道出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幸運。 開山大師兄們,因為時代的原因,遭逢不幸,成為“失落的一代”。但同時也因為時代的原因,趕上了其他代際無法遇到的幸運,終成為“幸運的一代”。但失落也好,幸運也罷,其中得失,或許也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認。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