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奧斯特利茨》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4/3 ![]() |
|||||
《奧斯特利茨》讀后感1000字! 自鮑德里亞于1991年發(fā)表了【海灣戰(zhàn)爭從未發(fā)生】后,后現(xiàn)代主義便因為對這篇文章的普遍誤讀而臭名昭著。當真實和虛構(gòu)的界限被打破而變得模糊后,這是否代表了我們對歷史,死亡和痛苦的熟視無睹。正如公眾普遍的質(zhì)疑那樣:如果懷疑海灣戰(zhàn)爭的真實性,那么是否也要懷疑大屠殺的真實性? 【奧斯特利茨】完成于2001年,幾乎所有人在看到書名時都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本書的主題——那個和奧斯特利茨極其相似的名字——奧斯維辛。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硝煙散去,大屠殺的主題便始終在西方文學的頭上盤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普里莫·萊維。在他最著名的那本書【被拯救與被淹沒的】之中有一段吊詭的話:能夠為奧斯維辛集中營全部恐怖行為作證的人恰恰是那些永遠不能作證的人,因為他們正是那些被毀滅,被溺死和被殺死的人。而身為猶太人后裔的主人公奧斯特利茨一直尋找的雙親正是這種人,他們是缺失的證據(jù),永遠沒辦法找到他們,所有的記憶都是模糊的。 【奧斯特利茨】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對于圖片的運用,真實和虛構(gòu)的界限開始變得有趣起來。讀者知道講述的歷史背景是真的,但這些與篩出的圖片毫無關(guān)聯(lián)。我們知道這些圖片是真的,但故事又是虛構(gòu)的。真實和虛構(gòu)開始模糊。小說直指后現(xiàn)代的核心問題:如果真實和擬象間已無差別可言,大屠殺又算什么?這個問題如同幽靈一樣籠罩著整部小說,主人公因此而備受折磨。 小說以我遇見奧斯特利茨的初級敘事為始,在此他詳細描述了【要塞】這一建筑物的吊詭之處,一個建筑了便注定要拆除的產(chǎn)物。(二戰(zhàn)之后戰(zhàn)爭無用論成為文學作品主流)。當我第二次在希望咖啡館(實際上奧斯特利茨最后的希望其實是破滅的)遇見奧斯特利茨開始展開了次級敘事:奧斯特利茨的尋找身份之旅。 小說不分篇章,充斥著大量的長句,甚至分段也不多,完全挑戰(zhàn)讀者的閱讀習慣。這漫長的形式背后則是破碎的內(nèi)容,小說充斥了大量的細節(jié)和知識,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奧斯特利茨的故事是零碎而散漫的。帶動小說的不是具體的情節(jié)而是主人公的意識,小說隨處可見這種意識流的寫法。這連續(xù)和破碎的齟齬讓我們沉浸在這種對身份追尋的痛苦之中,同時,小說中隨處可見“奧斯特利茨說”的字樣,作者讓這句話如幽靈一樣不時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不停的提醒我們敘述者的存在從而產(chǎn)生置身事外的疏離感。 小說在后段討論了電影的真實性問題,當主人公把作為納粹善待猶太人的宣傳片放慢速度觀看時,所有人的疲憊立刻顯露無疑,連歡快的配樂都變得可笑與疲憊。電影本身就是個24幀的騙局,拍電影的人所選取的更未必是真實,然而真實永遠可以有辦法穿破虛假的身軀將自己顯露,也許真實永遠無法完全的呈現(xiàn),也許真實永遠要和虛假一起混雜著呈現(xiàn),但并不代表真實不存在,也并不代表大屠殺的幸存者們的痛苦不存在。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shè)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quán)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