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現實的社會建構》讀后感8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3 ![]() |
|||||
《現實的社會建構》讀后感800字! 本書寫于1967年,在較早的時間提出了“社會建構論”,并提出了如何運用社會學的學術研究視點從宏觀的社會結構拉回至日常生活的研究。正如本書結語所說,“有大量的經驗問題等待著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本書也為后現代的解構和批評預留了許多重要的話題。 本書讓我個人受益最深的就是第二章“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換句話說,就是社會學應當如何研究某一種制度或秩序。 并不存在一種來自穩定的生物學基質,能夠決定社會-文化變異的人性(humannature)。(68頁)社會秩序只能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而存在,其他的本體論歸因在解釋經驗展現的問題時都會無可救藥地異向一種含糊其辭。(69頁) 換句話說,不是“制度”決定人,而是人決定“制度”,不存在本質意義上的制度,制度可以追溯其起源,雖然制度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始終是人造的。而制度形成的過程可以總結為:外化→客體化(人類活動的外化產品獲得客觀性的過程)→世代的傳承,新一代人的“內化”。因此制度的確立需要沉積和傳承,需要由角色來完成。 除此之外,在考察制度的時候,還需要思考主次,制度的范圍,以及每個制度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進一步維持制度,則需要制度的“正當化”。(正當化也是作者提出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它的主要過程是:語言客觀化系統開始被傳遞→已具雛形的理論假設→明晰的理論→象征世界)。 作者在第二章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三章“主觀現實的社會”,也就是說人是如何作用于社會,在某一種社會制度下,人的自我認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可以參考原文作者的一段話: 社會結構決定了在認同的形成與維護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過程;反之,由有機體、個人意識和社會結構的交互作用所制造的認同又反作用于給定的社會結構,同樣對它進行維護、修正甚至重塑。 作者其實挑戰了20世紀一來影響頗深的精神分析,作者認為,精神分析理論應當被視為當代社會中一種非常獨特和非常重要的現實建構所進行的正當化,而并非一種本質性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科學命題。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可以說本書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社會建構”的理論,當然,在許多微觀問題上仍然值得討論(或者說作者的“解構”不徹底),比如文中提出的“性”亦或者對精神分析的批判,到70年代,福柯和JeffreyWeeks等人都繼承了這種研究方法,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