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假日》讀后感600字作者項美麗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住在香港,本以為只是一段短暫的《香港假日》,結果遭遇日軍攻占并統治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在此期間,她的丈夫成為戰俘,自家的房子住進陌生人,食物短缺,生活窘迫,更難的是還要與日本軍人周旋。
這本書與《潘先生》有很大的不同,畢竟這次成了親歷者,而不是彼時的旁觀者。于是,作者筆下有了更多的真情實感,憤怒、恐懼、慌張每每訴諸筆端。對于憎惡的人,她免不了寫幾句惡毒之辭。作者生動的文字在這樣的紀實作品中如魚得水,比在虛構作品中更有力量。
書中有幾位重要人物,忠心耿耿的廚師阿金,聰明善良的混血室友艾琳,漂亮堅強的保姆阿玉。這幾位幫助作者度過了艱難時光的陪伴者,在作者筆下活靈活現,可親可愛。
有幾個篇目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二氧化硅》中寫到一位日本軍官笨拙又真誠地努力與包括作者在內的當地外國居民做深入交流。《物超所值》寫的是作者與室友一起在物資匱乏的市場上奮力搜索,討價還價,終于滿載而歸。《瞎子才是最好的》里,作者寫到自己跟著幾位混血同伴去算命,人們在戰亂中的迷茫和自我鼓勵令人動容。《天皇的制服》寫到作者與日本普通軍人的接觸,既有占領者以被占領者之間的不平等,也有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和隔閡。
最后一篇《歸程》也挺有意思,寫的是作者被遣送回美國,在船上度過的時光。此時,難民們逐漸恢復原形,恢復成美國人,回到原本屬于自己的位置。寫到人們見到自助餐的那一刻簡直神來之筆:
當自助餐出現的時候,人群高喊起來。一位金發的瑞典乘務員微笑著端出烤火雞,傳教士們開始唱“贊美上帝,保佑眾生”,成百上干的乘客流下了眼淚,孩子們則張大嘴,吃驚地盯著。陽光打在閃著光芒的自助餐桌上。此刻,對面的帝亞丸號上一片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