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讀后感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9 ![]() |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讀后感: “日常生活”是民俗學的研究范疇,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著述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描寫了南宋初期延續至蒙元入侵過后的南宋民眾大量的日常生活細節,為讀者了解南宋時期的民俗史提供了一個簡潔明了的范本。 謝和耐選定蒙元入侵南宋前即1276年的數十年和當時南宋的都城杭州作為描繪在一定歷史時段下的中國民眾生活的范圍。杭州是當時南宋的建都所在地,本身在南宋時期因為人口眾多和繁榮富麗而極具代表性,容納了各個階層的人群,包含了不同形式的日常生活;蒙元入侵前的數十年間則是城市中心和商業活動的突出發展的時段,作者的眼光直接聚焦城市生活,所以認為選擇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我想引用作者在導言中提出的兩個觀點,觀點一是作者認為10—13世紀中亞和蒙古游牧民族對中元造成的壓力是促進中國長江流域和東南省份經濟普遍增長的主要動因,之前中國的發展以北方地區為主。這反映在南宋迫于蒙元壓力,遷都杭州使杭州變得富麗堂皇,帝國的經濟中心南移,輻射到更南邊的福州、泉州以及長江中上游流域。觀點二是作者認為以杭州為代表的南宋看似安定繁榮,其實只是幻象,真實情況映射出國庫空虛、農村貧困、統治階級內部黨爭,隨后難逃其被蒙元覆滅的結果。作者提到傳統儒家思想認為國家的覆滅是因為皇帝缺乏德行,而作者認為中國的真正崩潰與道德松弛無關,而在其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本質之中。我以為作者是想借描繪日常生活來反映國家覆滅的內在真相,那么蒙元入侵前夜的日常生活在邏輯上則介于兩個觀點之間,以杭州為代表的經濟中心轉移給居住于杭州的人帶來了新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日常生活之下又暗含危機,與被蒙元入侵似乎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日常生活是否只是作者的切入點?在隨后的章節中作者確實從經濟、社會、文化的角度描繪了南宋色彩絢麗的日常生活,但大量的細節表明作者僅僅只是在描繪城市中的日常生活,他選用了豐富的文字材料進行描述,如南宋流傳下來的生活瑣記、筆記小說、方志、軼事匯編、馬可波羅游記,這些資料細節豐富,馬可波羅游記與中國的文獻在描寫某些同一事物上又能吻合;在分析中國社會產生的問題時,作者也注意同歐洲進行對比,試圖說明在南宋時期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才會產生特定的生活形態,中國社會在南宋時期經濟的繁榮發展、商人階層的崛起為什么沒能同歐洲一樣改變社會結構,作者用中國傳統觀念在社會中流傳呈現出的堅韌性予以解釋,最后則回歸到中國文化的特性。 從經濟層面看民眾的日常生活,涉及到書中的第一章城市發展和第二章社會中的第一節變遷中的社會。南宋政府南遷杭州,北宋時期帝國的北部地區被蒙元占領,大量的人口也跟隨政府遷移到杭州,杭州依托便利的運河和街道容易供應各色日用品,城內的娛樂活動也極豐富。城市生活突破時空限制,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蓬勃發展,城市對商業的作用在中國以前的朝代從未如此的顯著,這是作者以城市入手分析南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一個優勢。商業繁榮帶動了商人階層的活躍,商人和上層精英勾結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利益交換,商人仍被傳統社會瞧不起但利用財富優勢在社會地位的改變中已經擁有了實質的權力。社會貧富對立、權力差距又使得各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貧民生活越來越貧苦,社會內部階層的割裂越來越明顯,由經濟的發展引發了社會結構的動蕩。接下來作者則從社會層面描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作者在第二章中把社會階層劃分為上流社會、商人、城區的不同民眾和農民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分別進行描繪。上流社會的人在作者看來并不在意道德水準,在官場中努力維護地位,生活奢華,與商人進行交易,有的官員本身依靠田產就掌握了大量財富。 商人階層擁有財富沒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通過買官、做慈善、學習士大夫階層風雅的生活方式以期提高地位。城區的不同百姓依托富家生活的情形最好,其他百姓利用勞力生活沒有支持者則生活得更艱難,有的則是小偷或乞丐。農民中有各種情形的人,但農村總體上每況愈下,更多的人涌向了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個潛伏的威脅,杭州城市中人口對資源的需求本就大于供給,()城市的消耗在某些方面依托對農民征稅,農民在農村中無法再維持生存只能進入城市討生活,但又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供給和需求的不對等。從文化層面看民眾的日常生活在書中涉及第三章到第六章,分為衣·食·住、生命周期、四時節令與天地萬象、消閑時光幾個內容。這部分對南宋的民俗生活進行了大量的描繪,向讀者展示了南宋的富麗堂皇和中上層極盡奢華享樂,以至在蒙元入侵的前夜杭州城仍是歌舞升平,不同于傳統價值觀宣揚的忠君愛國思想,從不同階層的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讓人感受到他們對自身生活的有效把握,從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到生活過得去的普通老百姓他們在意的都是怎么更好的享受生活,南宋產生的藝術審美達到極其精致的狀態。作者對于文化的描述也涉及到中國人的哲學觀,表明城市生活中展現出社會的傳統文化取向對人們的影響。作者從經濟、社會、文化層面分別描寫了南宋杭州民眾的日常生活,雖然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外表的富麗堂皇只是一個美麗的幻象,在蒙元的鐵蹄下那么不堪一擊,但依然讓人對燈火輝煌的南宋產生了向往之情,這個時期的杭州就好比夜晚張燈結彩的景象,在燈光的掩映下美麗異常,但是天一亮燈光熄滅所有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景都黯然消逝,在日光的掩映下甚至呈現出慘淡的景象,就像翻譯者在后序中提到的那樣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這一點就破猶如泡沫般的城市幻象就是由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情形編織起來的,作者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述為讀者勾連出它們的邏輯脈絡。雖然作者以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的城市民眾的日常生活入手來分析經濟和社會的情形,但我并沒有看到作者分析的獨特性在哪兒,換句話說,他的分析不只適用于城市發展快的時期,也可以套用于其他特定的時空。 這本書著重于刻畫特定時期和地點的民眾的日常生活,是區別于大歷史研究方法的對微觀史的運用。有學者指出:“微觀史學所試圖建立起來的就是一種微觀化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其對象是過去歷史中的那些小的群體和個人,以及他們的思想、信仰、意識、習俗、儀式等文化因素,他們相互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和宏觀的政治、環境等因素僅僅被作為整個討論的某種背景介紹,其實質是一種對文化的“解釋性”研究,這一側重恰與文化人類學對表現文化的符號和儀式等的關注相一致。其次,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在方法上也就是一種微觀的研究手段,而其結論又能放到更廣闊的范圍中對民眾日常生活的瑣碎描述。”這與民俗學關注民俗世界中的人具有相同之處,映射出大歷史發生的邏輯,從經濟、社會的層面進行分析描繪日常生活最后轉向對文化的探討。 讀罷全文我認為這本書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更像是歷史教科書的材料補充,學術意味并不深厚,作者以自己的觀點分類梳理出大量的材料并整合在一起,穿插少量的分析,更多的是留給讀者自身思考的空間,或者說作者自身的觀點和分析并不清晰,只引出少量的個人觀點讓讀者自己體會。不管作者的觀點是什么,讀者的看法是什么,這本書總是描繪出一幅籠罩在陰影下的濃墨重彩的南宋杭州民眾的日常生活圖景,正如作者自己在序中提到的宋朝曾經創作出的大量描述日常生活細節的繪畫作品,如今天作為孤本留下來的《清明上河圖》。一個法國漢學家為千年前的南宋杭州還原了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清明上河圖》,也許千年前的杭州民眾穿越歷史還能在這幅圖畫上找到自己的模樣,對比今天的日常生活發現除了表面的事象已經天翻地覆,但日常生活中呈現出的邏輯是他們過去熟知的。這本書中所描寫的民俗事象與今天的不盡相同,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把過去一些過于繁瑣的習俗簡化了,但是看書中描寫的一些內容覺得與今天的社會生活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事像可能發生了變化,但日常生活下暗含的內在邏輯也適用于不同的社會。看作者對經濟、社會情形的分析我覺得把它們置于對當下社會的理解也是合理的,不僅僅是能解釋南宋的日常生活,我想不同時期的人們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有其穩定性,這種日常生活的穩定性也許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穩定性相關吧。作者:趕作業的小姑娘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