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2 ![]() |
|||||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2000字“一個人是他不幸的總和。有一天你會覺得不幸是會厭倦的,然而時間是你的不幸……”薩特認為這句話是《喧嘩與騷動》這部小說真正的主題,但他的著眼點更多在于后半段中“時間”這個關鍵詞,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框在時間里;而對我來說,不妨從前面一句話,即“一個人是他不幸的總和”作為切入點,來嘗試解讀福克納所描繪的世界為何會是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至少單從這句話來看,呈現出的人是一個非常休謨式的內在決定論的個人。 關于休謨的對于人類理解的認知,簡單來說就是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而人的內部世界是通過自然的、可依賴的印象與感覺來決定的——休謨認為,感覺是被直接給予的,因而具有最根本的確定性,是可以依賴的,而觀念、理性等因素都是來自于自然的印象——于是乎,通過將人充分地暴露在快樂與痛苦、幸福與不幸的印象中,就可以就可以促使其自身必然性本能做出行動,從而再導致了現代人的一種消極自由。 上面說的可能繞了些遠路,還是讓我們先回歸文本,回歸“感覺”這個關鍵詞。完整讀過《喧嘩與騷動》的讀者,或多或少都能察覺到,書中以班吉、昆丁、杰森為第一視角的三個章節中,除了那來回跳躍的現在與回憶的交織、沒有標點的意識流混亂言辭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和其他小說比起來非常奇怪,仿佛缺少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在第二遍讀本書時,我找到了困惑我的疑問的答案,即人物的行動僅由過去的印象和現在的感覺所推動,而他們的動機沒有任何因素是來自未來的:或許第一遍讀的時候沒能意識到,但回過頭來仔細翻閱一番,甚至是一句話一句話的審視,都可以發現里面的人物以第一視角說話時,幾乎全部都是“誰說”、“誰做了什么”、“聞到什么氣味”、“什么發出了聲音”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感官的感受,他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碰到了什么,而除此之外,真的就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任何在其他小說中會理所當然出現的“我想”、“我希望”、“可能會”等與不可知的未來相連接的詞匯(這也正是休謨的感覺論中所喪失的)。可以很明顯地,這部小說的世界中,感覺這個怪物所占的比例實在是過于龐大,以至于將想象原本的無限空間都給蠶食殆盡,我們來到了休謨所構建的只有感覺,人物的一切都由他過去的感覺與印象構成,并圍繞著這些重大的感覺與印象引起的幸福與不幸行動:可令人嘆惋的是,本書中的主要人物似乎只有不幸。 全書中核心的印象大概有三個:凱蒂的被誘懷孕,班吉的被閹與昆丁的自殺,它們全部都是不幸的印象,而在故事里幾人視角中現實與回憶的切換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上述重大印象為契機與根基,于一個嗅到忍冬花芬芳般的不經意間,時間就在意識中被無限拉長的一瞬間中閃爍跳躍幾輪——是的,就像休謨對笛卡爾完備性的理性世界的推翻一樣,通過將感覺的作用無限放大,倘若幸福與不幸的印象才是唯一自然的、可依賴的,那么理性與完備性自然不會在這樣的世界上留有任何余地,毫無邏輯與秩序的意識流的語言就是世界理性喪失的最好證明。在我看來,福克納的確有在強調“感覺”對于這樣一個家庭的重要性,而恰恰在本書中就真的存在一個甚至明面上將只有感覺的世界推至極限的白癡——班吉,這也我認為全書最“純凈”、最能將這番絕望的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的視角。《喧嘩與騷動》這個標題來源于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中的臺詞,“人生如同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或許讓我們換個更直接的說法吧:里面有過第一視角的人物,無論是班吉,還是昆丁或杰森,其實都是僅有感覺的白癡,只不過后兩者表面上看起來更像人罷了。 這種休謨式的世界之所以令人絕望,是因為里面的人物只有著上面我所提到的消極自由,而完全不擁有自由意志。可能說一個虛構人物擁有自由意志聽起來比較奇怪,但至少在閱讀其他小說時,里面的人物是不會擁有產生如此強大的宿命感的:僅僅依靠那些感覺與印象,來自未來的想象被遮擋住,沒有任何可以逃避的決定論世界,他們的未來早已被規劃預定好,穿插于故事里、提示在注釋中,甚至被定死于福克納親自所撰寫的附錄中——不僅是里面的人物沒有想象的空間,連我們讀者也沒有了想象的自由,這樣一個灰暗的、混亂的世界就仿佛理所當然地呈現在你眼前,而在一次次的喧嘩與騷動中,最終走向的只有虛無與毀滅。 當然,我并不認為福克納是在宣揚這樣的世界是正確,或是認為我們的世界就真的完全是一個只有感覺的世界。在我看來,福克納創造出此等荒謬性世界的原因,肯定也與當今我們的現實的世界有關,所以為了突破這樣的世界,他描繪了這樣的世界,并試圖突破這樣的世界,可能對于康普森家族來說最后完全失敗了,但這也并不是未來的終結——無論是笛卡爾的理性世界,還是休謨的感覺世界,關于如何克服這兩者的世界,本書中的其他人物,亦或是他的其他作品里主人公,那些“無法被征服的個體”,其實都給出了一個與未來相勾連的答案。如果你被本書中的世界壓抑地喘不過氣,可以嘗試去讀福克納的另一本書《野棕櫚》,愿你能找回他深深銘刻于美國南方社會的那股力量,那依靠重要感情、真正的愛所創造出的未來,即便虛無卻依然執著與自然。 我也不會輕而易舉地接受《喧嘩與騷動》的世界,可如果你不喜歡這樣認知世界的方式,不接受這樣一個絕望的世界,也請以此為起點努力去克服這樣的世界吧。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