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讀后感1000字!
這是一個關于詩人的故事,從詩人的誕生一直到詩人在年輕時死去。這本書我是在2011年高中時期看到一個女生在看,2013年買來,到2020年重讀一遍。對當時的懵懂,以及生活在別處這句話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
曾經的我以為,生活在別處只是一種多樣生活同時集于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即我們每個人在過著當下生活的同時,應當去懷著一種希望和包容,尤其在自己本來的生活遇到困難時,想到也許自己還有一個其它生活的選擇。而包容則是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持著不鄙視,也不一定要認可的態度。別處的生活只是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方式繼續著,而自己也有一種生活要繼續。這樣的希望,像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當自己的生活出現困難時,還有其他一種生活的選擇可能。這句話也成為了內心的避難所。
然而在這次重讀時,這種內心的希望雖然不至于消失,但浪漫更被現實替代,從虛妄的美好,變成了認識到現實的殘酷。但我依然沒有因為這種不可回避的殘酷,而放棄掉曾經以為的可能的美好。生活在別處這句話背后,也許更指的是和你同一時代的人做的事情與你不一樣,反而在其他地方和其它時空的人,有人懷著和你一樣的抱負和理念,做著類似的事情。而對于可以被認為“特立獨行”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可謂是真的在別處了,即在那些曾經或之后與他做出同樣事情的人中。但這樣的生活,只能懷揣著在別處的想法,而在了解到之后獲得內心的慰藉。如果說真正的在當下的生活中獲得一種融入感,則是非常困難的。而這種困難就是現實的殘酷。
在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所提出的文化理論中,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種專屬的文化圈,比如酒神型,農神型等。而當一個國家的國民與本國的文化類型相符合,或者矛盾差異不大時,那么他就會在這個國家生活的較為順暢,而如果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較大時,國民則會感到極大的煩惱。這就是國民性研究中的一部分,而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中,也對日本人的國民性做了一番研究。對于與國民性格不同以至于產生沖突的人來說,去往一個有著類似國民性的國家生活,對他來說才是最為舒適的人生。比如一個熱情開朗的人,前往北歐或者日本生活,則是較為容易產生一些沖突的。
有的人生活就在于此地,而對于另外的人來說生活在別處,這兩者沒有強弱之分。盡管社會和生活是那么的宏達和無法改變,以至于一直強調的是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適應你,這句話的確無可厚非。但人的能動性,也同時體現在認識到生活在別處的可能。人們主動的適應與主動的選擇其他生活方式,都不是弱者的表現,反而都需要一定的勇氣與毅力。也許選擇會被視為逃避,但但凡是依舊選擇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那都是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與智慧之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