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讀后感800字民族與地域的文化是選擇的結果,其中包含自身社會價值取向的表達,在形式化過程中逐漸成為固定的文化模式,為該環境下生長的族群提供耳濡目染的風俗習慣、情感傳遞方式、重大儀式的程序,在社會生活中起到主導作用,而非生理性遺傳,對種族異化論進行了強有力的反駁。例如,對于喪葬儀式,功能主義滿足于揭示它維護團結、重建社會紐帶這樣的功能;而本尼迪克特則寫道:按人們所接受的不同觀念,同樣一種對象性行為,既可以導致一種酒神狄奧尼索斯式的對于危險而令人厭惡之經歷的體驗,也可以是一種嚴肅而規矩的禮儀,強調選擇產生的異樣性和多元性。
《文化模式》一書共分八章。第一章開宗明義,談了關于習俗的科學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習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學遺傳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駁了那種“純化種族”的欺人之談。第二章談的是由選擇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如前所述,作者認為,一個社會,或部落,或部族,面對無數人類行為的可能性,選擇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這不同的選擇,形成了諸文化間的迥然相異。而這樣一些差別,絕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那種必然差別,是文化,社會選擇的結果。明智的人應對諸文化的千差萬別持一-種極大的寬容。
第三章作者論述了一種文化在選擇了自身的行為方式,社會價值,目標取向后,又是如何整合成為種模式的。本尼迪克特繼博厄斯之后,特別提出要把不同行為領域中的習俗聯系起來看,反對分離的個別研究。在她看來,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對于個體行為來說,塑造著不同的行為類型。第四、五、六這三章里,本尼迪克特以三種不同的文化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個行為領域里表現出來的不同價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為類型。
第七章作者分析社會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會的本質是通過評價而使個體的行為趨于同化,調協各種沖突因素,從而整合出文化完形。而個體在這完形中總是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關系:天生適應,不適應卻努力去適應,天生對立。作者在第八章里提出,應對那些不適應的個體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這樣,一種文化才能不斷吸取新的東西,保持其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