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時代的低語》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13 ![]() |
|||||
《時代的低語》讀后感1500字! 讀者與作家的交流:對作品的共識與分歧。 一個文學作品誕生后,它就不再是屬于作者本人的孩子,而是廣大的讀者養育的新生命。讀者通過閱讀,有可能因襲作者的故事,也可能通過自己的見聞、智識重塑其內涵。如何看待文學作品在作家與讀者間傳遞后產生的共識與分歧?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貌似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是一本當代作家的訪談錄,其訪談對象囊括賈平凹、張翎、范小青、徐小斌、韓少功、馬原、鄭克魯、趙德明、徐則臣、阿乙、魯敏、周潔茹、杰夫·戴爾、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托馬斯·溫茨洛瓦以及蕾拉·斯利瑪尼。訪談人傅小平不僅是一名新聞從業者,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通過他對諸位作家或翻譯家、劇作家或長或短的訪問,訪談對象的形象躍然紙上。全書將訪談對象分為四組,訪談側重點各有不同。訪談內容大到拉美社會的秩序,小到文學作品中某個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將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疑惑、作者對于書寫甚至是生活的態度理解展示于一書之中。 看《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我們可以看到記者對作家的采訪,也可以看到一名讀者與作家關于作品的交流。誠然,傅小平對文字是專業而敏感的,對文學有自己獨到的理解,然而,在其他作家的作品面前,他依然是一名讀者,一名高級且資深的讀者,他對文學作品的一些疑問和我們普通讀者也有共性。 在傅小平對張翎的采訪中,有一段話關于小說《死著》的對話很有趣。 傅小平:這樣一個結尾,是有很強的反諷色彩的。陸建德在對你的評價里提到“略帶反諷語言”。我倒是覺得,你講述的很多故事,都有著鮮明的反諷性。 張翎:其實《流年物語》里也有這樣的反諷,或者說‘逆襲’。 三個人對于一個故事的結尾有其共性,都認為張翎的作品帶有反諷性,但在這個共性里,程度卻有所差距,陸建德的“略帶”與傅小平的“鮮明”差距明顯,而張翎則直接跳過《死著》,去談論《流年物語》,不免讓人會心一笑。 不獨張翎如此,徐則臣對兩個作品的主人公木魚是否同一人物的回答是否定的,且表明,“用同一個名字,有時候是為了故事間的勾連、互文和延續,有時候純粹是偷懶”。此外,書中的其他作家在對傅小平提出的內容、人物理解時,也不時提出反對看法。 由此看來,作家的創作和讀者的理解往往千差萬別。不同的讀者會對文字有不同的理解,有時還會在一些作家本人都未注意的地方浮想聯翩,自行給作家加戲。甚而,為這些觀點“大打出手”,讓作家本人都深感到迷茫。但是書中沒有哪個作家敢讓眾讀者非從一個角度理解作品,“存在即合理”,相信從文字中衍生的理解沒有高低之分。 好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是最誠實的,他在生活中能掩飾自己,但在作品中,卻藏不住自己的思想、欲望、偏好。在《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中,傅小平對作家們提出的問題往往先從大處著手,從創作理念、創作來源,再談到作品的對比、作品的特色或人物的塑造。雖然沒有談到作家的個人問題,但從作家對作品的理解及表達,不難看出作家的性格特征。徐小斌的訪談便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子。如她所喜歡的“現代性”作品一樣,她表現在訪談中言語外放而敏銳,不同于范小青等作家喜歡從調研中獲得故事,徐小斌喜歡從藝術作品(繪畫、建筑)中獲取靈感,因而“作品中帶著一股‘仙氣’”。而作家馬原的生活態度如此獨特自我,對世事的理解皆有其不同于眾的地方,導致他的作品被其稱為“小眾作品”。 此外,在書中不難看出,作家對于小說中帶動讀者閱讀欲望的東西各有要求,有的作家喜歡用情緒,有的喜歡用框架,有的用情節……雖然不能肯定是否與性格相關,但確實是來自作家本人的選擇。 雖然對《時代的低語:當代文學對話錄》一書中有的作家甚了解,也沒有總結出現代文學的高級先進。但讀完全書,真切的認識了幾位作家及其作品及創作態度,期待著未來讀到他們的作品時,回來反芻這本書,能有更多的理解。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