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心生百味——讀《人間滋味》有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5 ![]() |
|||||
心生百味——讀《人間滋味》有感1000字 最近,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當初,只為寫批注而讀,并沒多少“滋味”可言,然而,當我前幾天得了腸胃炎,過著“禁食”般的日子時,卻頓悟了書中的滋味。 《人間滋味》寫了許多家常小菜、地方風味,無論是蘿卜、豆腐、馬鈴薯,還是火腿、臘肉、東坡肉,都很常見,似乎都算不上人間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幾天白粥,吃了幾天白飯,到了一談白粥白飯就反胃的地步,還是汪老爺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寫的,讀來卻讓我垂涎三尺。 這也讓我想起清代袁枚寫的《隨園食單》。無論是《雜素單》的豆芽、菠菜、豆腐皮,還是《小菜單》的萵苣、酸菜、醬王瓜,其實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卻也讓人看了口水直流,還成為許多人爭相仿效的“菜譜”。 這古今兩本書只寫家常,卻又引人入勝,為什么我平常吃著同樣的食物,卻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餓了幾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許是因為心的不同。 平時,心中裝著其他,吃的時候不能細細品味,食山珍也無味;而這幾天餓久了,心也靜下來了,吃的時候也能細細品味,連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顆“靜心”品味人間滋味,這也是本書“滋味”的來源。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翁同龢說的。有“靜心”、“靜氣”的人,不僅能品味人間美食,更能以一顆平靜的心面對人間百難。若韓信沒有“靜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徑背水一戰?怎么可能水淹龍且三十萬大軍?怎么可能為漢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這顆“靜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顆“靜心”,遇事從容,處變不驚,沉著冷靜,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以“靜心”品味人間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這是蘇文軍同學在晚修課上完成的作文。作為一篇讀后感,文軍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學的“閱讀經歷——介紹作者——概述作品——聯系實際”結構。他從(得腸胃炎中反觀閱讀經歷,縱向得出作品給他的啟示,從汪曾祺的《人間滋味》到袁枚的《隨園食單》,橫向比較作品的異同,得出“以一顆‘靜心’靜心品味人間滋味”的結論后,又引用翁同龢的名句以及韓信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文軍在學習上是個有主見的勤奮的男孩。反映在寫作上,他也是一個尊重自己內心,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的作者,也是個有閱讀、有積累的學生。記得上學期講《周亞夫軍細柳》時,一講完課文就讓學生試背全文,結果文軍一字不落地背下來了。一問才知道,原來還沒學課文,他就先背下來了。如果文軍能一直保持并發揚這種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會走得更遠更穩。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