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塵封的記憶》讀后感600字:
我讀到現在舊金山的李安所寫這篇紀事長文,淚濕眼眶,感動感慨。我們大部分人了解的抗戰歷史,抗日英烈,因為歲月的漫長和時過境遷,而只得粗略的線條和模糊的輪廓。關于民國空軍的史話,抗戰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至今也只有一些零碎的回憶和文字記載。
李安和家人幾十年對二叔的追尋追憶,讓我看到一段真實的歷史穿越戰爭的硝煙而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年輕的空軍英雄們,是經過了多么艱辛而漫長的跨越大陸海洋的路程,又經歷多少生死的訓練,才能回到祖國為國血戰,而這一戰的時限也最多不過幾個月,英魂就永留長空。我們都知道神風敢死隊,也曾為日本軍人的這種精神而暗自感佩。可實際上,我們不知道的是,民國空軍才代表了這世界上最勇敢無畏的精神:為正義而戰,從零開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青年的熱血做了科學的代替”,真的是用血肉之軀筑成了一座長城。這種雖萬難而從容赴死之義,哪國可比?
“靜靜的,在那被遺忘的山坡上,還下著密雨,還吹著細風,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干而滋生。”
遠征軍的遺骸,這些遠赴國難的先輩,就象抗日戰爭犧牲的第一位少將曾憲邦將軍,這位黃埔四期我的家鄉先烈,在蘆溝橋事變不久率團與日軍激戰八天七夜,傷亡殆盡,陣前殉國,年三十四歲。他的遺體就被安葬于浮邱山腳下,我們小時候經常從那兒爬上浮邱山頂,卻不知這位先烈長眠于此。曾將軍曾陣前血書“有志男兒卷戰事,鋒前不惜國人頭。煙塵百戰留青史,報國丹心應未酬。”盡忠取義,流年輾轉,我們又如何對得起他們!
李安的尋親紀實,曲折不撓,矢志不移,從個體家族的感情所系,演為對整個民族死難先烈的緬懷崇敬。望廣為轉發,既為緬懷英靈,更為幫助其他親屬找到他們遠赴國難的先輩遺跡。作者:智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