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明理學習而后深耕——讀《弟子規》有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2 ![]() |
|||||
明理學習而后深耕——讀《弟子規》有感2000字范文: 序言:說來慚愧,距上一篇文章的發表已經一年多了,習慣就是這樣一個可怕的東西。就好比我健身,一周三次堅持了一年多,現在不去就渾身不自在;而更文,幾個月懈怠下來,再想拾起就覺得渾身提不起勁。 今天,源于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再次提筆寫了一篇文章;也因為前不久開始幫朋友打理他的微信號,喚起了自己的念想。那么便以此為契機,重新養成這個好習慣,量不在多,希望自己的微信號可以往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 1、報名參加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的學習與考試,源于希望自己可以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有進一步的提升。很幸運地,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高紅影老師。高老師娓娓道來又充滿激情的授課風格、扎實的知識基礎、豐富的實戰經驗,深深打動了我。或許是緣分使然,經過溝通交流,高老師愿意收我為徒,加入到“HR工匠”成長訓練營中,共同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深耕。 入營第一項學習任務:學習《弟子規》并寫出感想。 “弟子規”這三個字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是究其內容,還是第一次靜下心來細細研讀。讀完之后,只覺得文字樸實無華,沒有過多高深的東西,卻又處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 全文360句,1080個字,含禮、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五大塊內容,其實都是圍繞總敘的8句話展開。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總敘中對該內容已做了先后次序之分,告訴我們修煉完善自身過程中的輕重緩急。 若要細細分析,每句話都可以寫成一篇獨立的讀書筆記,鑒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就總敘發表一下讀后感及個人愚見。 2、第三句“首孝悌”意指: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讀到這句話,我的腦中立刻聯想到另外一句話: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雖然兩者的創作背景與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不同的,但是共同的一個道理是:年輕人都有著豪情壯志,希望可以在有生之年取得不俗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人很多挫折。人際關系是一門必修課,而與家人的相處就是人際關系的第一步,可以說,一個人如果與家人的關系是很糟糕的,其他方面的建樹應該也有限,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話“家和萬事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第四句到第六句“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指: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此三句并列,說的還是為人處世之道。 光“謹”一字就大有學問:我的理解是,它不僅表達了一個人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要持謹慎的態度,謹言慎行,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抱著敬畏的態度對待生命和生活,因為相對浩瀚宇宙,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首先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才能有機會發光發熱。 “信”字不必多言,乃人立身之本。誠信是一個需要長年累月經營方可獲得的通行證,可能它的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當你一旦被打上了“誠信”的標簽,也許你會所向披靡,因為所有的人和事都會來助你一臂之力。 “泛愛眾,而親仁”乍一看有矛盾,與大眾平等博愛的相處為什么又要特別親近有仁德的人呢?但是細細品味,“泛愛眾”和“親仁”更像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孿生兄弟,我們平等博愛地對待眾生首先是自身的一種修養,同時也是廣結善緣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泛愛眾”能夠接觸到更多人,讀后感.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是仁人君子,我們為了提升自身修為,就要理智地做一個篩選。誠然,這其中不乏志同道合之人、品德高尚之士,多與其接觸,我們的思想境界、心胸格局都會有更高層次的提升,這個時候,我們再面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原本無法釋懷的人和事,就能泰然處之,以“親仁”反過來實現“泛愛眾”。 4、以上所說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而這些似乎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學習并無關系,究竟是否當真如此呢?待讀完總敘最后兩句話之后再作定論。 5、最后兩句“有余力,則學文”意指: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為什么是之后,而不是同步?我認為作者提出這個觀點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凡做到以上幾條,已經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也許我們沒有時間再去學習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是錦上添花,不學也無傷大雅。在這里我想提一個不同的見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與我們現今高速運轉的信息化時代已有了質的改變,在我們的時代,不學習可能已經無法自如的生活,所以不管是否有余力,都要擠出時間來學習,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第二,可以借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述“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進行理解,一個人如果品德高尚,即便才能平庸亦可稱為君子,而品德敗壞的人,才能越高則危害越大。即所謂,做事先做人。 6、至此恍然大悟,這正是高老師在教授知識前讓我們學習《弟子規》的原因,也正是我們“HR工匠”成長訓練營所要營造、宣導的一種文化。 7、最后,引用《弟子規》“余力學文”篇中的四句話——“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來表達一下對自己的希冀,正如高老師所說,在一行深耕,五年一學者,十年一專家。是時候從廣泛向專精發展了,相信“HR工匠”成長訓練營會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一起播種、耕耘、開花、結果。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