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參與感》讀后感2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4 ![]() |
|||||
《參與感》讀后感2500字: 《參與感》和《從零開始做運營》兩本書都在年度書單之列,原來計劃是先《從零開始做運營》再讀《參與感》,因為就書名本身而言,《從零開始做運營》更像理論書籍,而《參與感》更像案例分析,選這么一個順序就是想看看,理論是不是指導了實踐。但當兩本書它擺在一起時,為了為年度閱讀開一個好頭,也許是《<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的標題更吸引人——更具有閱讀的趣味性與故事性,就拿起了《參與感》,加之本來生活中也用小米的產品,小米公司及創始人雷軍的故事也略有所聞,故一氣呵成看完。 《參與感》一書,就書的內容而言,我覺得值得三種人讀: 第一,適合想參加談資的人。 第二,適合從事或想從事宣傳、營銷、產品的人。 第三,團隊領導或者企業領導應該看看,無論是營銷技巧或者管理團隊,或許有所啟發。 全書內容在結構上非常清晰明了,以“參與感”為主題,分別講了小米公司如何在產品篇、品牌篇、新媒體篇、服務篇、設計篇如何踐行參與感“三三法則”的。 什么是參與感?小米創始人雷軍在2008年就提出了“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快,是行動準則;而口碑,則是整個互聯網的核心。 口碑是一種主動式的口口相傳,而到新媒體,就是點贊和轉發。《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一書講,為什么大家說“口碑”而不是“眼碑”?“碑”是視覺的,卻成為一個符號活在口耳之間。人們常說品牌的“口碑”最重要,重要不是你的品牌好不好,而是你的“口碑”是什么?你的“口碑”的碑文是什么,那就是大家提起你的時候,說的那一句像刻在石頭上一樣,每個人說都是同一句,50年重復的都是同一句,這才叫口碑。 小米的“口碑”是什么?性價比高。這是我親身感受到,大家提起小米產品時用得更多的一個詞。以前便宜等于沒價值感,小米重塑新的價值觀,便宜也有價值感,甚至是超值感。 米創始人雷軍講“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是小米內部用“專注、極致、快”成就了小米的口碑:信價比高。 非常認同或者說也會堅守的信念有:產品為中心。公司雖然是服務行業,但如果從產品的角度去看,提供的服務就是我們的產品,而是服務做到標準化更難。 一個企業想擁有好的口碑,好產品就是口碑的發動機,是所有基礎的基礎。產品品質是1,品牌營銷都是它身后的0,沒有前者全無意義。 服務業是也一樣,你的用戶是誰,你解決了用戶那些痛點,你解決痛點的這些服務質量(含技術質量)是否穩定可靠,都是服務業需要深耕的。醫療行業,我覺得這方面的耕作空間非常大,現在的醫療體驗太差了。想到一次外出參加培訓,那位講師就感嘆說:醫院外早已萬叢山。我心里很為此感到慚愧,但一切都源于這個行業的太安逸了,平靜的湖面練不出強悍的水手!有競爭才有整體的進步。 信用飛輪。《參與感》一書里沒有提到“信用飛輪”,我是從羅胖跨年演講借來的。在我看來,“信用飛輪”就是啟動“口碑”的發動機。 做企業就是像做人一樣,朋友才會真心去為你傳播、維護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強的用戶關系。社交網絡的建立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信息的流動是信任的前提。企業建立的用戶關系信任度越高,口碑傳播越高。 現在,人們之所以講越來越講信用是因為數據透明,不講信用的違約成本會變高,當然是對的,但這是出對于“規則的恐懼而信任”,這種信任可以讓系統運營,卻不能帶來很好的體驗。 元旦期間,一伙人約吃飯,本來想去海底撈的,但排隊時間太長,最后就近選了一家餐廳。服務員的流程都沒有問題,上菜、報菜名……但小孩正好還沒有學會用成人筷子,我也知道一般餐廳不可能有練習筷,就向服務員索要叉子,服務員一臉不屑不悅地說:“沒有沒有沒有,我們沒有這些的哈。” 我真不知道,她為什么一下子要說那么多“沒有”,總之感覺她工作中帶著一股怨氣。接下來同桌的人“神初刀”:你以為是你在海底撈呀。讀后感都說海底撈你學不會,其實是海底撈的人你學不會。口碑的本源是產品或者服務,口碑傳播的本質是信任背書。信用飛輪的前掉,仍然是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準確地說,超出期待的產品和服務,所謂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追求無止境。 用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聰明,因為一句精美的廣告詞就購買產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團隊搭建,一定先招“王”。柳傳志說,管理就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團隊的組建非常重要,小米創業的起點算是非常高了,創始人雷軍本來就是互聯網的老兵,而且帶領金山上市,自己又是IT出身,技術、資源、經驗都有著非常深厚的儲備,但在早期,招人仍然是他的第一要務。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同樣,招人也應該先找王。這個道理都懂,但是現實中能做到的卻很少,很多團隊的招聘,都是“俄羅斯套娃”,一級不如一級。 每個人都想找志同道合的團隊,而且真正厲害的組織都是志同道合的組成了團隊,只有志同道合的團隊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這樣的團隊,才能做到“快、準、狠”。 看完《參與感》還有一些感動,人找到志同道合的組織,并且為之奮斗拼搏,所有苦,到最后都化了珍貴的價值。《參與感》這本書,是作者十年前對雷軍的承諾,十年一起拼搏,收獲一段歷程,兌現一個承諾,很美好! 其實,看完《參與感》在我腦中浮出了看過的兩本書:一本是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一本是廣告大師奧格威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拒絕高大上的假大空,只講專注問題,解決問題,認真、負責對客戶/用戶好。《參與感》是2014年8月出版的,《創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是2013年11月出版的,而《一個廣告人的自白》是200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本書原本是作者大衛·奧格威(1911年-1999年)給孩子的禮物,卻沒想過到成為廣告學的經典圭臬之作。 穿過時空的隧道,你會發現那些有效的東西,一直沒變,變得只是我們失去對他們的相信與堅持。我想起了《士兵突擊》里面,許三多和他哥二的對話: 許三多說,這些年我學會了兩個字:我信。 他二哥說,這些年我也學會了兩個字:不信。 敢于堅持,敢于嘗試,敢于取舍,不管怎么樣,不能原地踏步。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