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小徑分岔的花園》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4 ![]() |
|||||
《小徑分岔的花園》讀后感2000字看了不少前排的書評,將《小徑分叉的花園》解釋為平行宇宙并不讓我滿意,于是留下這篇書評,算是提供一種不同的解讀。 彭雎的小說是一個迷,謎底是時間;余淮的行動也是一個謎題,讀者在開始就會詫異他要如何送出城市的名字,謎底在最后揭曉:殺死一個與城市同名的人。還有一個迷在結尾,為什么“誰都不知道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小徑分叉的花園本身自然也是一個謎題,我不同意將其解釋為平行宇宙的看法,至于謎底,我們不妨在一番分析過后再揭曉。 博爾赫斯特別喜愛嵌套結構,故事一層套一層。《小徑分叉的花園》中,總共有四層嵌套:開頭簡短的概述、余淮的供詞、艾伯特以及彭雎的小說。博爾赫斯的獨特之處還在于他同時將偵探(間諜)小說、中國玄學元素、幻想與哲學思考壓縮進一篇短短的小說里。對于一部短篇小說,這些特質還是十分驚艷的。 博爾赫斯相當鐘愛環形時間的主題,這一點在《環形廢墟》里就表現的很明顯了。“環形時間”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都有自己的闡述,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輪回”對這個概念的解釋已經非常完備了。《小徑分叉的花園》同樣關于時間,是對環形時間概念的擴大與升級。 迷宮:《小徑分叉的花園》里不止一次談及迷宮。按理說迷宮跟故事并不相關,何必贅述呢? 88頁小孩對問路的余淮說“您每逢交叉路口就向左拐,不會找不到的。”在《但丁九篇》里,博爾赫斯提到向左拐是通往惡,這里其實就已經揭示了最后槍殺艾伯特,不過這還有別的意義。 讓我們回憶一下小徑分叉的宇宙觀。時間永恒分叉,每一種可能都在同時發生。很多書評把這解釋為平行宇宙,至少在我看來這個解釋如同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將這種宇宙觀簡化了。平行宇宙完全有更好的寫法,何必如此蕪雜混亂,刻意制造無數的交叉點讓故事雜亂無章?為什么要把全部的平行宇宙壓縮進一個時空?如果只是單講平行宇宙,《小徑分叉的花園》其實不算出彩,當然,它的優點應該在別處。 阿里阿德涅的線團:我們來揭曉謎底吧。小徑分叉的花園不是平行宇宙,而是——迷宮。我們通常理解的迷宮是三維空間中的,迷宮在空間中延伸出無數條分叉的小徑;《小徑分叉的花園》中,迷宮是四維的,在時間里延伸出分叉的小徑。三維的迷宮里岔路時而交匯時而分散,而在博爾赫斯這里時間時而交匯時而分散,構成小徑分叉的花園。 依我看,《小徑分叉的花園》就是一座迷宮。如何寫一個構筑在時空之上的迷宮?余淮的曾祖用了最愚拙的辦法,寫一部篇幅巨大、永無止境的長篇小說;懶散的博爾赫斯顯然不想用這種費時費力的方法,他的方案是“一座象征的迷宮”。 彭雎的小說里有一個上一回死去的人在下一回又出現了,《小徑分叉的花園》里情況類似。開篇就提到了“青島大學前英語教師”,故事的結尾余淮又被絞死了。根據青島大學官網,一戰期間沒有“青島大學”,只有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直到1924年才有私立青島大學,那么在一戰中被絞死的余淮至少活到了1924年。當然可以認為博爾赫斯弄錯了,不過根據書中的伏筆,我更傾向于認為這是他蓄意而為之。 如何構筑一個時空上的迷宮?那就是《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巧妙的避開了迷宮蕪雜的枝蔓,一開篇,主人公余淮就在迷宮的中心。如何走出迷宮,把情報交到頭頭手上(注意,如何送情報既是前面我們談到的迷,又是走出迷宮的象征)?余淮的辦法是向左拐、向左拐(作惡,殺掉艾伯特)。在迷宮中穿行時(也就是和艾伯特交談的過程中),他發現了迷宮之中還嵌套這更小的迷宮(曾祖彭雎的小說。注意這里出現了嵌套結構)。最后一幕是槍殺艾伯特,走出迷宮。為什么“誰都不知道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因為虛構入侵了現實,余淮在小徑分叉的花園里既被絞死又活了下來(這一點在開頭就已有提示),因為余淮滿懷希望的走到了迷宮的出口,卻發現——迷宮外面是一個更大的迷宮。 私以為《小徑分叉的花園》中集合了博爾赫斯全部的標志性寫法與主題,包括嵌套結構、迷宮、無限與永恒(一座三維的迷宮是無限的象征,四維的迷宮是永恒的象征)、虛擬入侵現實(出現在《特隆》中)、環形時間(一個迷宮套著另一個迷宮是環形時間的一個變形)以及虛無主義。其中,迷宮是全文的線索與破題關鍵,以迷宮將如此多宏大的主題串在一部短篇中,其構思不可謂不精巧。 條條小徑通往……虛無:虛無,在我看來是迷宮的真正象征。博爾赫斯深受諾斯替教宇宙觀的影響,而其詩中也有很明顯的虛無傾向。小徑分叉的花園是一座象征的迷宮,那么不妨想象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座迷宮,認識的岔道繁多,只有一條通向真理;余淮象征著一個智力超群的哲學家,他憑借智慧找到了迷宮的出口,最終卻發現迷宮外面是另一座迷宮(人永遠無法觸及真理)。尼采說真理是痛苦的,認識是少數人的事;“誰都不知道我的無限悔恨和厭倦”大概指的就是認識是痛苦的,與其認識宇宙的虛無,不如不要認識。《小徑分叉的花園》講的大致也是一個追尋者終于發現宇宙不是一條有規律的直線,而是一個蕪雜的、無限的嵌套迷宮,最終擁抱虛無的故事,最后的結局應該是余淮永遠迷失在迷宮中。(這個內核似乎跟道家“真理幽微難明”的思想很一致啊!) 結論:小徑分叉的花園是一座構筑在時間上的迷宮,象征虛無。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