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十論》讀后感1000字先說第一論。作者很有創見,發明了“法儒”和“道儒”的概念。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時代做了細分,更為具體,看問題也就有了新的視角。原來歷史上的“抑兼并”或“不抑兼并”都與老百姓無關,是權大者通吃。“抑兼并”是皇帝一家獨大,“不抑兼并”是官僚能分一杯羹,即書中所言的“‘品官形勢之家’對‘齊民’的兼并”。但這里存在一個悖論,老百姓中發家致富的購買田地本是理所應當,而“抑兼并”的政策卻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不抑兼并”吧,又會導致流民問題,“貧者無立錐之地”,危害社會的穩定。問題是“不抑兼并”真會導致流民問題嗎?歷史上很多農民是自愿投靠地主,比如東漢的莊園主和北魏的宗主督護,是為了逃離王朝的壓榨而選擇了地方豪強的壓榨,是二者相害取其輕的選擇。所以“抑兼并”或“不抑兼”實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問題,而非是道德上的考量,表面上可以彰顯為百姓為天下蒼生這套儒家學說,但實際上還是法家的集權套路,真不愧是外儒內法,儒表法里。既然是法里,那么儒家的外衣有時也會露出法里的獠牙,掩蓋不了法的冷酷。皇家的“抑兼并”既然要與民爭利,那么必然依靠官辦經濟或官府特許經營來實現,而這些官府背景的代理人就是那些實行土地兼并的人,他們才有大財去購買土地嘛!其實質是皇家管得住“皇家人”嗎?顯然不可能。所以這里面就有放任,就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書中給出的答案是,追求“過程公正”,跳出怪圈。
那么如何追求“過程公正”,顯然是通過權力的彼此制衡。所以這又要討論到底如何約束、制衡權力?如何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什么樣的制度能約束權力?靠道德的力量以上垂下,“上”的日子是不是過得太慘,誰又愿意當這樣的“上”呢?多數會變成“上”與官僚合作,誰也別太出圈。英國君主是虛君,迫不得已當了這樣的“上”,但官僚的日子也沒有那么好過,官僚的權力是分散的,沒有人是大權獨攬的,大官僚通過“議會”解決國家難題。而傳統中國是通過集權來解決國家難題。集權你又管不住“皇家人”,所以這抑不抑兼并,倒霉的都是老百姓,感嘆中國老百姓之慘。也想起有學者極端地說中國沒有社會史!
老百姓能否形成一級力量抵抗壓榨是個問題,也是這本書的另一論。這一論中也從“過程公平”說到了現代的改革開放,指出現在不是說改革快與慢的問題,而是沒有過程公平,妄談改革速度,指責改革中有的人沒有舊體制的束縛卻享有舊體制的保護。有的人失去了保護卻仍受到束縛。不能只享受成果,而不承擔代價。這里我認為對“改革”一詞需要界定,“過程公平”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將二者對立起來。所以,“改革”仍需提速,不能放緩改革。
這一論表面是說歷史,實際是著眼于當下改革。中國歷史“繁榮-崩潰”的循環如何跳出,現在還沒有答案。平心而論,當今是盛世,是繁榮,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如何避免走向崩潰呢?這才是當今學界的重大課題。2003年的文章至今震耳發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