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樣做老師》讀后感800字今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假期,假期的延長讓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充電”。假期中,我認真拜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著作《今天怎樣做教師》,書中的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學校園,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對書中的一則案例發表自己的感觸:
案例中講的是一名老師幫助一個學習成績差且沒有興趣的孩子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成績的事例。案例中,那名老師的耐性讓人佩服,他真的是傾注了自己的愛給學生,感動之余不禁想到,如果有人問我:“你會喜歡每一個學生嗎?”在沒有看書之前,我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會!但是,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真的是如此嗎?面對案例中的學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師那樣耐心呢?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學習認真、行徑乖巧的同學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調皮好動的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愛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細細品王老師的點評,不禁讓我感觸頗深,她說:“要區分職業的愛和私人的愛”。書中說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因為任何一個人愛的付出,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博愛”不僅會把人累死,更把教師的職責范圍擴大。在這些語句中,讓我感受到了清新與自然,誠懇與真實,科學的思維方式下對“愛”的理解。
是啊,教師要愛每一個孩子,對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為教師不可避免的會有私人的情感選擇傾向。私人的愛是無法強求的,但教師必須用教師的職業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在孩子有困難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在孩子得到進步時,作為教師才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簡單的幾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書中王曉春老師那些酣暢淋漓的名言警句,無時無處不體現了王老師的睿智和深邃,而這些恰恰是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所欠缺的。今天,我們應該怎么當教師?書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