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我們一同走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英模紀事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4 ![]() |
|||||
我們一同走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年英模紀事5月,滿眼是錦簇的花海,到處激揚著青春的旋律。從志愿墾荒、扎根邊疆的楊華、陳家樓,到為了保護集體羊群不惜犧牲自己雙腳的“草原英雄小一姐妹”;從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張海迪,到“感動全中國的女村醫”李春燕;從“中國玉米之父”李登海,到在普通崗位默默奉獻的李素麗,每個時代都涌現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青年楷模。 無論是艱苦創業的歲月,還是激一情燃一燒的年代,無論是搏擊改革開放的大潮,還是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他們始終與祖國共命運、同呼吸、共奮進,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一情唱響奉獻之歌。 這是一群熱血青年,在那激一情燃一燒的歲月,他們奔赴荒原,艱苦創業,唱響了建設新中國的雄勁戰歌 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不平凡的時期。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了第一個高一潮。1955年出現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就是這個高一潮中的一朵絢麗的浪花,楊華就是這支隊伍的一個突出代表。 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鄉人。1949年家鄉解放時才17歲,因為父親是村里的土改小組組長,所以他每天也跟著父親跑前跑后,并且成為鄉里最年輕的土改積極分子。 1955年4月,團中央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在那里安家落戶。早有此愿的楊華聽到這個消息特別高興,表示響應團中央的號召,愿意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理想。8月5日,楊華和龐淑英、李連成、李秉衡、張生一起商談組建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有關事宜,表明了自愿去邊疆墾荒的心愿。8月9日,他們5名發起人向團北京市委提交了組建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申請書。 現已75歲高齡的楊華至今仍記得申請書的內容:“我們不是說空話的人,不管邊疆的路程多么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 8月30日,楊華接過“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大旗,帶領一支由60人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登上了北上的列車,奔赴遼闊荒涼的“北大荒”。 10天后,在黑龍江蘿北的荒原上,60名墾荒隊員,莊嚴地舉起右手,發出了堅定的誓言:“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墾荒隊員,我志愿來到蘿北縣。面對祖國的河山,腳踏邊疆的荒地,背負人民的希望,我們宣誓:堅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邊疆變成家鄉,勇敢勞動,打敗困難,要把荒地變成樂園……” 經過一年的奮斗,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員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開墾荒地1800畝,生產糧食14萬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涌現出29名勞動模范,35名播種能手、44名農具手。 就在楊華帶領墾荒隊員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揮灑汗水的時候,上海一位名叫陳家樓的青年也坐不住了。這位街道工作積極分子曾經和十幾名熱血青年聯名給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寫信,要求到邊疆開荒,建設共青城,當時他只有21歲。 “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了,我們要讓15億畝荒地醒過來。我們仔仔細細想過了,我們不能坐在家里等國家分配工作,我們應該組織起來去邊疆開荒,1萬人開到邊疆去墾荒,幾年以后就是一座新城!” 陳家樓的倡議得到了廣大上海青年的熱烈響應,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就有萬余名青年報名,要求參加志愿墾荒隊。1955年10月,作為上海青年志愿墾荒隊副隊長的陳家樓,從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手中接過繡著“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錦旗,率隊開赴江西省德安縣墾荒。不久,又有上海知青陸續到江西墾荒。據統計,1955年上海知青志愿去江西墾荒的有848人。 沉睡千年的荒地驚醒了。烈火燒荒的燃爆聲,勞動號子的呼喊聲,墾荒隊員追逐跳越的歡歌聲,匯成了一支壯美的青春交響曲。憑著對祖國的赤誠,憑著對墾荒事業的真情,憑著年輕人的干勁和志氣,墾荒隊員當年就開出300余畝荒地。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