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紙上的道境》讀后感600字!
初讀前部分常常抓狂,因為作者似乎老在顛來倒去強調自己研究的創見性,一些論述也略顯反復贅余。(不是不能說,但真的沒必要說那么多次啊…)不過總的來講,全書的閱讀體驗還是很好的,從其間讀得出作者對自己研究對象(即子久)的熱愛。我始終覺得這對每個研究者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熱情。
如果先讀完黃士珊的《圖寫真形》,再來看本書,應該啟發會更大。作者沿著道教圖像學的思路,進一步深入到黃公望的個案分析當中去。個人認為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在于將道教的人體觀與《富春山居圖》中連綿不斷的“脊骨”式山水兩相對照,又附之以全真教的“形神”修煉、內丹傳統進行的討論,讓我對黃公望道教信仰的理解深入很多,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畫中自有生意”幾句泛泛而談的漂亮話了。
不過可惜之處在于,將圖像和信仰相互聯系起來的論述似乎總缺乏說服力。此一不足并非作者個人能力的問題。不同于佛教、基督教藝術中習慣以圖像呈現宗教故事的直觀表達,道教常常作為一條隱性的“意識形態”潛藏于諸多繪畫之下,對其進行具有說服力的挖掘的確非常之難。綜觀將道教與美術史聯系起來的文論,除去那些直接和道教諸神有關的壁畫工藝品,余下的討論大多都集中在繪畫中“山”“生氣”“隱居”題材及母題與道教之間的關系上。本書的論述相對之下已經非常深入翔實,其中關于“平臺”這一常在山水畫中出現的元素(尤其是元代之后)的討論也很有創見。
附錄的黃公望生平交游考非常有資料價值,要是像李鑄晉的書一樣把它放在第一章應該也挺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