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娛樂至死》讀后感5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5 ![]() |
|||||
《娛樂至死》讀后感500字二十世紀后半葉后印刷媒介沒落,電視被大肆歡迎著進入各個領域,政治,宗教,媒體,教育,印證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的預測,世界沒有向奧威爾預測的那樣被監視著,控制過去就能控制現在,沒有時刻盯著你的“老大哥”,而現實是根本無需這些手段,表面溫和的現代技術給民眾提供一種瞬間快樂和安慰療法,就能讓歷史消失,因為“電視”只在當下,它不允許你思考,它不闡述不深刻,它刺激你的感官當下的快樂最重要。 波茲曼先闡述媒介即認識論,文化的積累傳播從發明文字到印刷術的出現有了兩次大突破,在深受印刷術統治下的1819世紀的美國的人們被訓練的優秀代表是冷靜/理智/崇尚邏輯/憎惡自相矛盾,那時候的能引起萬人空巷去歡迎圍觀的是大文豪。而電視的橫空出世,占據主流媒介,不得不改變著人們的認識論,娛樂至上,產品是迎合而不是引領。 最后波茲曼提出的建議是從學校的教育做起,幫助學生解讀文化中的象征,去辨別不同的信息形式的利弊,甚至需要專門設置一門課程。 雖然寫的是20世紀電視時代,但目前網絡時代是電視的延伸,具備更快捷的速度和巨量的信息,去思考去深刻“復興”鉛字時代。 一開始有先入之見,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現象問題。 正如同在他那個時代當中電視廣為普及,人們一方面驚訝于電視-這種科技擴寬了人們的視野,讓知識更為普及化,一方面也覺察到其中稍有不妥正如同當今的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但事實上看完整本書之后才發現并非如此,科技,就任何時候而言,不存在好壞,因為它僅僅是個工具。 道德屬性是人們發明創造的,正如同我們不能用人類道德去批判動物世界的好壞一樣,以道德的好與壞來評價一件工具本身就很可笑。當然言歸正傳,在我看來,作者實際上想表達的,其實是對知識的不尊重。大多數人通過電視(網絡)輕而易舉地接觸到不同的知識正因為如此輕而易舉,故而產生懈怠,從而不認真對待。 Postman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一個人在做報告過程中三番兩次不斷中斷,或是上個廁所,或是泡杯水諸如此類,聽報告的人不僅會覺得莫名其妙,更會對這場報告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從而不認真對待。電視便是如此。當然其還以傳教和電視娛樂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在此姑且不表由此看來,寓教于樂,前提是教,而非樂,學習本來就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或許在幾千年前孔子已表述的非常明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思考,思考了再學習,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基本環節且Postman進一步指出,娛樂化下的批量知識生產知識給予人們的是模式化的思維模式,限制了思維的多樣性不記得曾經在哪里看到過的一個例子,頗為相似,讀后感·人的眼睛是一種很獨特的器官,我們可以看的范圍其實很廣闊,但人們通常會將焦點放在自己關注的事物上,而忽略周遭。 但值得注意的是,是人們自己決定焦點在哪,但電視(或諸如此類)卻是替你決定焦點在哪,或許不是很恰當,但足以說明一二。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還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其一是讓人們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在看電視,但作者自己也承認這操作起來很難。另一個則是依靠學校教育而在我看來,或許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學校應該教會學生尊重知識,認真對待學習,也該教會學生以何種態度對待娛樂。 顯然,以身作則的方式更為可取。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