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wǎng)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jīng)典故事 | | ||
![]() |
||
|
||
|
|||||
《萬壽寺》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睡前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23/4/4 ![]() |
|||||
《萬壽寺》讀后感1000字! “晚唐時,薛嵩在湘西當節(jié)度使。前往駐地時,帶去了他的鐵槍。”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萬壽寺》的故事兩線交叉,一個發(fā)生在現(xiàn)代:失憶的王二和白衣女子在萬壽寺的疲憊生活里打轉(zhuǎn);一個發(fā)生在晚唐的長安城和湘西:薛嵩與紅線在王二的小說里被重構(gòu)二十二次。沒有開頭沒有結(jié)尾。 在晚唐的時空里,薛嵩和紅線經(jīng)歷數(shù)種人生,全憑王二幻想。有時薛嵩是能工巧匠,他在湘西建功立業(yè)就是把湘西的紅土坡打造成另一個長安城,直至他遇見紅線,轉(zhuǎn)而為她炮制各種刑具,因為古代娶苗家女的習俗,是搶親;有時薛嵩是將軍,他要帶著雇傭兵攻打苗寨,悶熱的天氣阻撓隊伍的前進;有時薛嵩在全力對抗啃食鳳凰寨的白蟻,努力數(shù)年才掘起幾個淺坑。 這不是故事重點,重點在于《萬壽寺》結(jié)尾,失憶的王二弄清了現(xiàn)實,在彼時,王二失去了記憶中的詩意長安,薛嵩和紅線只是史書里記載的刻板形象,他和他的過去融會貫通,變成了一個人。 薛嵩是過去的王二的還魂。“當一切都無可挽回地淪為真實時,我的故事就要結(jié)束了。長安城里的一切都已結(jié)束,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在最后,小波給出了尖銳的定義——真實即庸俗。 這次重讀《萬壽寺》,荒涼感籠罩全身。小波說過他的讀者總是笑,他喜歡看我們笑。此刻我卻想哭了。智慧是好的,自由是好的,崇高也是好的。但當崇高壓迫自由和智慧的時候,王小波無疑是苦悶的。 這必須聯(lián)想起王小波身處的時代,小波生于1952,逝于1997,動蕩的歲月貫穿他的一生。21世紀后的人們可能讀魔幻現(xiàn)實主義,20世紀的人卻生活在魔幻現(xiàn)實。崇高一直以崇高之名,傾軋自由和智慧,從《萬壽寺》寫作始到如今仍未停止。 王小波是中國最早一代程序員,先后做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自由撰稿人,從其文風中可以看出他對政治正確,話語權,權威的反抗,但很顯然,他失敗了。甚至記憶中的晚唐時代,也終究在真實中淪陷,與現(xiàn)實交織成被打磨光滑的王二。 自此我恍然明白為何相比于中國文學,我更喜歡的外國作品,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全部都自覺不自覺地陷入“文以載道”的漩渦,每一次書寫,都要直指現(xiàn)實,都要反映現(xiàn)實問題,在《萬壽寺》中,小波本可以單純寫“晚唐時,薛嵩在湘西當節(jié)度使”,由此變化出無數(shù)種故事走向,指向自由;但他無法自已地將王二和薛嵩捆綁,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 每一本書都或明或暗指向政治,故事不在是故事,夾帶不同的私人情感,這是中國作品獨有的風格。 小波極愛卡爾維諾,《紅佛夜奔》里李靖在長安城的城墻上行走就是借鑒(致敬)了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可是卡爾維諾可以單純書寫自由書寫人性,王小波不可以。 最痛心是,抗爭(書寫)過后,依然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
|||||
睡前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wǎng)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