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關于死亡和道德的思考——《人的問題》讀后感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25 ![]() |
|||||
關于死亡和道德的思考——《人的問題》讀后感 在我看來,人與其他生物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在于其思維,在于對自己的認識,隨著我們年齡的成長,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逐漸變得更加重要。托馬斯·內格爾的《人的問題》(MortalQuestions)一書就與人生相關:探討有關人生目的、意義、價值的根本問題。作者在前言中說“人們應當相信問題甚于答案,相信直覺甚于論據,相信多元論的不和諧甚于系統化的和諧”,書中并未給出這些理論的直接解釋,而是以作者的思路與風格進行了梳理與引導。接下來,我將選擇書中感受最深的兩個部分談談自己的理解。 提及死亡,多數人潛意識中便有一種畏懼與厭惡,認為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又不完全盡然。 在書中,作者將死亡界定為永恒的死亡,即沒有任何形式的有意識的生存作為補充。大多數人們認為死亡可怕的原因很簡單,生命的損失意味著一切的停止,因而也就不乏“只要活著就好”、“好死不如賴活著”等諸如此類的想法。而我認為,生活中有些好的因素使生活更美好,不好的因素則使生活更糟糕,拋開這些,剩下的也并非只是中性的,只要生活中好的因素足以壓倒不好的,生活還是值得一過的,因而即使是死亡,意義仍然存在。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一種不對稱性的存在,我們認為活著的好處是,做著某些事、有著某些經歷;如果認為死亡是一件壞事,壞處絕不是處于死亡時的無意識狀態,而強調的壞處是生命的喪失,即不再擁有更多的實踐,也不能去體驗和經歷更多的生活事件,死亡,它只是消除了活著的潛在有利條件。 而對與書中這部分作者提出的觀點“死亡是一件壞事”而引發的三個問題,我感觸頗深: 一、使某人感到不好意義的事情是否會成為對他不好的事。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死亡即永恒的死亡,死亡即處在了一個不存在的、無意識的狀態中,我們又何來對事情好壞的評價?這等同于說,你不知道的、你無意識的事情是傷害不到你的。 二、如何把死亡的不幸歸屬于某個主體?既然死者已然沒有意識,那么即便死亡是一件不幸,那么它的不幸的主體我們是無從判斷、甚至是不存在的,因為主體已經是沒有意識的死者,他無從判斷死亡是否不幸,而關于“不幸”只是我們旁觀者的觀點。 三、人們對“死后的不存在”與“生前的不存在”的不同態度。對于死亡,如果生前不算為不幸,那死后也理應不算。雖然作者也提到了對盧克萊修的時間不對稱問題的反駁,某人出生前的時間和他死后的時間都是他不擁有的、不存在的時間,死后的時間是死亡使他無法擁有,而出生作為生命的起點,其開始的時間即便向前也是有限的,也不包含生命的喪失。但是,出生與死亡,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作為人類生命固有的的天然的狀況,不會也不應成為人類的不幸。 與此同時,參考作者提及的可能的冷凍多年后蘇醒的假設,擁有生命是好事,但如果生命的量沒有限度,那么也許就有一種不好的結果正等待著大家。 因此,我就更傾向于認為,死亡固然可怕,但也不應稱之為壞事。 康德的觀點中運氣的好壞不應當影響我們對某人及其行為的道德判斷,也不應當影響他對自己的到的評估。善之所以為善,僅僅在于善的本身,對它的估價應當無可比擬的高于它所可能帶來的任何結果。而惡也可以如此認為,與道德并無太多聯系。也就是說,如果某一行為本應為其壞結果而受到譴責時,就不能因為碰運氣變成好結果而被證明是正當的。如此評價顯然不夠合理。而這些行為好壞的判斷在本質上,并不可以從道德判斷中剝離。 很多時候,行為或屬性不在人的控制下,那么不管這件事時好時壞,道德評估的適用性多半就喪失了。因而作者提到,凡在某人所做之事有某個重要方面取決于他所無法控制的因素,而我們仍然把它作為道德判斷對象,那就稱之為道德運氣。 內格爾將道德評估中的運氣現象大體分為四種,一是生成的運氣這種現象:你是這樣一種人,這不是你有意做什么的問題,而是你的傾向、潛能和氣質的問題。()另一種情況是人們所處的環境的運氣:人們面臨的問題和情境。還有兩種涉及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人們如何由先前環境決定的運氣,以及人們的行動和計劃結果造成的運氣。我的理解中,這四類彼此孤立又相互聯系,但它們都對特定的所處的階段的結果帶來重要影響,好運氣壞運氣對應的結果天差地別。正是因為這樣,很多困難的選擇中都無法確定地預見結果,真正的道德判斷并不是暫時態度的表達。 可是過多地強調運氣亦是不可取的,就好像罪行的大小不能取決于一個小孩是否跑到某人行車的路上來,又或者是一只鳥是否撞到某人的槍口上去。固然存在種種不可控的因素,但行為者本身作為整個事件的主體,需要為整件事的所有潛在可能負責。 同樣地,有一種理解是,一個人只能對他的所作所為富有道德責任。但是他的所作所為產生于大量他沒有做的事,因此他不能對那些間接的他負有責任或不富有責任的事承擔道德責任。這樣的說法不是一個矛盾,而是一種悖論。 我認同作者所提到的道德運氣的理論,事件的好壞不能孤立的看其本質來判斷。但是運氣所代表的不可控因素并不是所有,作為行為者本身,其內在意志力與外在行為表現都在道德判斷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本書談論的是人的問題,看上去像是社會學范疇內的論題,實則上包含了許多領域的思考,在當代社會比較浮躁的大壞境下,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去靜下心來,認真的去思考一些更富有深層意義和價值的內容,不斷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永遠不停止思考,成為一個有邏輯思維、有想象力、有創造力的人。作者:弓倩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