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毛片欧美一级说乱,a在线观看欧美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您現在的位置: 故事分享網www.8c1c.com >> 校園故事 >> 正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艱難一刻:20萬秦軍慘敗楚地           ★★★ 【字體: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艱難一刻:20萬秦軍慘敗楚地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3/23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艱難一刻:20萬秦軍慘敗楚地秦始皇一統天下,經歷了許多不可想象的困難。秦國面對六國的力量,卻并不畏懼,而是逐一將其消滅。但在滅亡楚國時,秦國卻遭遇了一次慘重的失敗,李信20萬秦軍被殺的慘敗,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去看一下這段頗為曲折的歷史。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另一條紀事:

  二十一年王翦謝病老歸。(《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條紀事說,秦王政二十一年,秦軍大將王翦因病免職,告老還鄉。那么,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這件事情,如何解讀這張牌呢?

  前面已經談到,新鄭之亂,韓王安之死,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這三件歷史事件,都發生在秦王政二十一年,這三件事情,環環關聯。大將王翦稱病告老還鄉,也發生在這一年。由此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這件事情,會不會也是在關聯的環節上呢?不妨來追查一下。

  關于這件事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過于簡單,《史記·王翦列傳》有詳細的敘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王翦,內史頻陽(今陜西富平)人,與白起齊名的秦軍名將。秦王政時代,王翦多次出任秦軍大將,統領秦軍征討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王翦一家三代為將,兒子王賁、孫子王離先后也都成為秦軍的名將,名重天下。老將王翦,可謂是秦國軍界眾望所歸的領軍人物。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事情失敗,嬴政命令秦軍進攻燕國,大破燕軍,統領秦軍的大將,就是王翦。王翦主持的這次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秦軍攻克了燕國首都薊城(今北京)。

  在這場戰爭中,王翦的部下,少年將軍李信作戰勇敢,在眾多秦軍將領中脫穎而出。李信領軍深入窮追,擊殺燕國太子姬丹,將姬丹的首級呈送秦王嬴政。姬丹是策劃荊軻行刺的主謀,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敵,李信的功績,大得嬴政的賞識。

  進攻燕國的軍事行動結束以后,秦軍班師回國,一邊休整,一邊開始籌劃新的軍事計劃。當時,韓國已經被攻滅,趙國的首都邯鄲也已經被攻占,如今,燕國首都也被攻占,秦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鎖定在楚國。這個時候,圍繞著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秦國朝廷出現了意見分歧。

  秦王嬴政以為,已經衰弱的楚國不堪一擊,可以速戰輕取。嬴政做出這個判斷,自有他的根據。原來,就在王翦統領秦軍主力進攻燕國的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統領另外一支秦軍,對楚國作了試探性的攻擊,結果是勝利而歸,似乎顯示了滅楚并不困難。

  在朝廷的會議上,秦王嬴政意氣風發,與諸位大臣將軍們開懷縱論,意欲一舉滅楚統一天下。嬴政特意問李信說:"寡人準備攻取楚國,以李將軍度量,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正在凱旋的風頭上,當即表示:"只要二十萬。"嬴政又問王翦:"王將軍您看呢?"王翦慎重考慮后,回答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六十萬軍隊,對于當時的秦國來說,相當于全國所能夠動員的野戰軍的總數。王翦要用六十萬人,表明王翦以為,攻滅楚國相當艱難,必須傾舉國之力,實行總動員,才有成功的可能。滿懷自信的嬴政當即嘲笑王翦說:"王將軍年紀大了,怎么變得如此膽怯。"他夸獎李信說:"李將軍果然是壯勇,說得對。"

  這個時候的嬴政,年方三十四歲,開始專權主斷,正是萬事得意的時候。朝廷會議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時,他對進攻楚國的方略或許已經有了看法,對于人選也有了腹案。不管怎么說,廷議的結果,嬴政任命李信為大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而王翦呢,則被免職貶斥出京,讓他退休回到故鄉頻陽去安度晚年。這件事情,是秦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國史官特地在二十一年的大事記中記錄了這件事情。

  秦國君臣討論攻楚方案的這次會議,秦國政府的主要大臣和秦軍的主要將領都出席了。當時,昌平君是右丞相,不管是按制度還是依常理,他都是會議的參加者。奇怪的是,史書上有關他對這件事情持什么態度,有什么意見,完全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記載,非常不可思議。

  我們已經反復說到,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事,絕不等于沒有;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定有大可思議的理由。那么,這個理由在哪里呢?我們已經了解到,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國是他的祖國,當時在位的楚王負芻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而論,在祖國即將滅亡的時候,在親族即將斷絕的時候,他不會沒有想法和意見,也不會沒有苦惱和痛苦。即使不考慮任何個人的情緒和感情,身為秦國丞相的楚國公子昌平君,在秦軍即將攻滅楚國的時候,他的處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考慮到昌平君與王翦同時被貶斥出京,也考慮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隨,再考慮他后來反秦復楚、被項燕立為楚王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在進攻楚國的問題上,昌平君與秦王嬴政意見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態度,甚至是另有微詞,結果是遭到與王翦同樣的命運,被免職出京,打發到郢陳去了。

  如此看來,在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謂是一箭雙雕:一方面,他借新鄭反叛和韓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份,打發他前去處置;另一方面,也趁機將他從政權中樞排除出去--既為任命李信為大將領軍滅楚清除了障礙,也排斥了老臣們的掣肘,有利于建立起聽命于自己的年輕化的政府班子。

  那么,昌平君來到郢陳以后,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他未來的命運又將是什么呢?

  昌平君來到郢陳,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史書中沒有關于他的記載,二十三年,他再一次出現在史書中,《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如下: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這條材料中的"荊",就是楚,因為嬴政的父親字為子楚,秦國史官避諱,稱楚為荊。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楚軍的大將;茨希春右阅系貐^。這條紀事說,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地區反抗秦國。

  由此看來,昌平君來到郢陳以后,反叛了秦國,在淮南地區被擁立為楚王。那么,他究竟為什么反秦,他在什么時候與項燕接上頭,又是什么時候離開郢陳來到淮南地區的呢?凡此種種,又是疑問重重。這些重重的疑問,史書竟然都沒有記載,不能不說是很有些奇怪。

  奇怪的事情反復出現,而且在同一本書里反復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就難免使我們產生一種懷疑,史書對于昌平君的事情是否態度誠實,是不是有難言的隱衷,是不是有意識地作了刪節和隱瞞?我們的這個懷疑,有沒有根據呢?我們的這個懷疑,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史實的旁證和支持呢?

  答案是肯定的。昌平君來到郢陳,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他被擁立為楚王,是在二十三年,這兩件事情之間的二十二年,史書空白。然而,就在這一年,秦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李信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大敗而歸。這件事情,史書的記載明顯有隱瞞真相的嫌疑。我們來看史書是如何隱瞞這件事情的。

  翻開《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政二十二年,僅僅只有一條記載:

  王賁攻魏,引河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這條記載說,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將王賁進攻魏國,引黃河水沖灌魏國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開封),大梁城毀壞,魏王請求投降,于是收取了魏國的所有國土。

  同樣一件事情,出土的秦簡《編年記》也有記載如下:

  僅僅三個字,說秦軍進攻魏國的首都大梁。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司馬遷是根據秦國的史書《秦記》編寫的,來源于秦國史官的正式紀事!毒幠暧洝返募o事,是秦國的小官吏喜從秦國政府的文書上抄錄下來的,也是官方記錄。由此看來,《史記》和《編年記》都沒有記錄李信攻楚失敗這件事情,正是因為秦國的史官在《秦記》中隱瞞了這件事情,司馬遷和喜都不了解情況,不知道真相。想來,秦國的史官,同歷代的史官一樣,對于當代的事情,持有一種維護當朝聲譽的立場,出于種種現實利害的考慮,往往是報喜不報憂。

  攻滅魏國,以秦軍的勝利結束,當然要大書特書,快馬加鞭,大喇叭通報全國,引得舉國歡騰,龍顏大悅。另一方面,對于秦軍失敗的消息,則是嚴加保密,對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瞞就瞞,實在瞞不過去,就輕描淡寫地酌情處理,理由嘛,當然是為了不影響士氣,不要有損帝國的光輝形象,多從正面引導云云。這種做法,是歷代集權政府的慣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聽的說法就是封鎖消息。

  實際上,就在秦王政二十二年這一年,秦將李信率領秦軍進攻楚國,大敗而歸。秦國的史官在《秦記》上隱瞞了這件事情,秦國政府也沒有將這件事通報各地方政府。

  不過,刻意隱瞞的歷史,不時也會露出馬腳!妒酚洝ね豸辶袀鳌窋⑹鐾豸灞涣T免回鄉以后說,于是秦王任命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分兩路進攻楚國。(蒙武為副將攻楚,《王翦列傳》誤寫為蒙恬。根據《六國年表》及《蒙恬列傳》,攻楚為蒙武,當時,蒙恬還沒有為將。)李信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今河南平輿北),蒙武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今安徽臨泉)。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合。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后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后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李信攻楚的失敗,是戰國以來秦國歷史上罕見的慘敗。關于這次戰爭的真實情況,秦國史官在《秦記》當中沒有留下正式的記錄!锻豸辶袀鳌分械纳鲜鰯⑹,是為了交代王翦隱退后又復出的原因時順便牽連出來的片斷。正是由于秦國史官的刻意隱瞞,這段敘事不但語焉不詳,而且歧異零亂,千百年來就是一筆糊涂賬。

  糊涂賬有糊涂賬的原因,這種原因往往在封鎖的消息當中,李信大敗的消息秦政府不希望公開,這已經說過了。事實上,秦政府不希望公開李信大敗的消息,后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理由。

  這個更大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李信軍為什么攻楚失敗?

  請大家再一起來回憶一下李信統領二十萬秦軍攻擊楚國的行動。李信軍進攻楚國,以郢陳為前進基地,兵分兩路出動。李信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蒙武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兩支秦軍最初都取得了勝利。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突然從前線退軍,掉過頭來去攻擊秦軍的后方基地郢陳?磥,這個時候,郢陳地區發生了意外的事情,迫使李信不得不回師反擊。那么,這個時候,郢陳地區究竟發生了什么不測事件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我先請大家一起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李信軍攻擊楚國的時候,昌平君在哪里?

  前面已經說過,昌平君是秦王政二十一年來到郢陳,二十三年到淮南地區的,二十二年,當李信軍攻擊楚國的時候他應當正在郢陳。那么,我們再繼續追問,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陳干什么呢?回答是,起兵反秦。

  根據田余慶先生的研究(《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原刊《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收入《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書局2004年),秦王政二十二年,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領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后路,使攻楚的秦軍陷于前后受敵的苦境。于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后夾擊,大敗而歸。

  由此看來,對于李信軍進攻楚國這段歧異零亂的歷史,特別是他和蒙武在郢陳附近先勝后敗的蹊蹺過程,我們只要補入昌平君郢陳起兵反秦這樣一個細節,事情就真相大白,歷史就一清二楚了。

  由此看來,在秦王政二十二年這一年紀事中,秦國史書《秦記》至少隱瞞了兩件大事:一是昌平君在郢陳起兵反秦,一是李信軍由此大敗而歸。李信軍大敗的事情,在《王翦列傳》中露出了馬腳;昌平君郢陳起兵的事情,因為田余慶先生的研究而重見天日。歷史的發展,一環連著一環,昌平君郢陳起兵,導致李信軍攻楚失敗。李信軍的大敗,又引發出一樁新的歷史事件,王翦復出。

  李信軍大敗,身在咸陽的秦王嬴政得到秦軍慘敗的報告,大為震怒,他親自前往頻陽,登門造訪被貶斥出京、還鄉養老的王翦。對于這件事情,《史記·王翦列傳》有詳細的記載。

  二人見面時,嬴政首先屈尊陳謝說:"寡人當初不用將軍的意見,如今果不其然,李信敗戰辱沒秦軍。眼下楚軍日益西進,逼近秦國,將軍雖然有病在身,也不至于袖手旁觀,置寡人于孤立無助的苦境吧。"王翦推辭說:"老臣疲病昏亂,如此重任,望大王另外選用良將。"此時的嬴政,已經是強勢的秦王,他打斷王翦的話,用毫無商量的語氣說:"話到此為止,不用再多說了!"

  王翦是了解嬴政的人。他知道,嬴政為人,實用而冷酷,要用你的時候,不惜彎下腰低下頭,用好話請求你,這叫作俯身低首,卑辭相求;而在如此屈尊的后面,則是無上的倨傲,要你必須服從的獨斷意志,一旦你不識抬舉,抗拒他的意愿,他會瞬間勃然作色,拂袖而去,毫不留情地處置你。

  王翦深知,秦王不聽自己的意見任用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王貶斥昌平君出京,昌平君反秦為楚,這兩件事情,使秦王的自尊受到極大的傷害。如今親自前來,表面上是屈尊求人,實際上是捐身逼人。秦王如此行動的后面,有無言的明白表露,我身為王上,已經登門陳謝請求,身為臣下的你,難道還敢不從?

  也許這時,王翦切切實實地感到,此時的自己,宛若當年的大將白起,此時的秦王,宛若當年的秦昭王。軍功累累的白起,在進攻趙國的問題上與秦昭王意見不合,被貶斥回家。秦軍失敗,昭王請白起再次出任秦軍大將,白起因病拒絕。秦昭王惱羞成怒,罷免白起的一切官職爵位,迫使他自殺身亡。

  想到這里,王翦不敢再推辭,他退一步請求說:"如果大王非要用臣下的話,臣下還是原來的意見,非用六十萬軍隊不可。"嬴政當即回答道:"聽王將軍您的。"

  于是嬴政任命王翦為秦軍大將,統領六十萬秦軍進攻楚國。

  王翦被任命為大將以后,秦軍總動員,六十萬秦軍從各地征發,陸續開赴前線。王翦離開首都咸陽,秦王嬴政親自送行,一直送到咸陽西郊的灞上,可謂期待殷切,恩寵榮耀之極。君臣分別之際,王翦出人意料地開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古怪的請求。

  王翦請求秦王恩賞些田宅給自己。他的要求詳細具體,好像預先就精心準備了圖紙一般,東一處西一處,都是咸陽一帶的良田美宅,還有帶池塘的庭園,務必請秦王現在就一一恩準。身為一國之君的嬴政,一門心思在挽回敗局,攻滅楚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事,他有些不屑地對王翦說:"王將軍,您還是專心出征吧,錢財的事情,請不必多考慮。"秦王的意思是說,勝利以后,一切應有盡有,哪里還需要你來開口。

  這個王翦,固執而不識相,他嗦嗦地一再請求說:"臣下為大王領軍作戰,多有功勞,卻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賞,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機會,及時地為子孫兒女們請求些田宅,作為家業,也不算過分嘛。"嬴政禁不住大笑出聲,搖搖頭,真是沒有辦法,只有當即恩準了王翦的所有請求。

  王翦這才千恩萬謝,高高興興上車出發。抵達函谷關后,王翦又派遣使者前往咸陽面見秦王,感謝恩賞,同時又有新的田宅請求。據說,抵達前線以前,王翦派出去請求田宅的使者,一共有五批之多。親信部下們實在有點看不下去了,勸諫王翦說:"將軍請田求宅的事情,怕也有點過分了吧。"王翦這才吐露真話說:"哪里是你們想的那樣簡單。秦王表面粗獷大量,內心多疑而不信任人。如今掃空秦國將全部軍隊交給我,如果我不多為兒孫請求田宅以表明心跡的話,豈不是會讓秦王一心懷疑我嗎?"

  王翦畢竟是在秦王身邊多年的老臣,對于秦王的心思和個性,揣摸得透徹,他對于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應對。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個別事件的道理,這就是說,在集權專制國家,不管什么人,一旦具備了顛覆現狀的可能條件,就必然要面臨被懷疑的境地。這種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明白了王翦的用心,也就明白了嬴政的擔心。將全國軍隊交由一人指揮,可以說是任何君王都放心不下的事情,軍隊倒戈導致王位更替的事情,歷史上屢見不鮮。況且,對秦王嬴政來說,由于自己的失策,大將王翦和丞相昌平君同被罷免遷徙,由于自己用人不當,二十萬秦軍慘敗;如今,昌平君反叛,不得不請王翦重新出山,萬一稍有不測,不堪設想的后果不僅關系到自己王位的安危,更關系到秦國國運的興亡。當時的情況下,秦王嬴政的處境,不可不謂艱難險惡;他重新起用王翦,不可不謂是冒著絕大的政治風險做出的重大決斷。由于王翦老到周全的應對,嬴政對王翦個人的戒備,一時和緩下來。不過,形勢比人強,意外不可不防。

  王翦復出以后,六十萬攻楚秦軍如何行動,在何處集結,首先攻擊何處,與哪部分楚軍交戰,史書都沒有具體的記載!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只有一句籠統的話說,王翦軍出動以后,"取陳以南至平輿"。陳就是郢陳;平輿,是郢陳南部的平輿縣。前一年李信軍統領二十萬秦軍攻楚,就是由郢陳出發,攻取平輿后突然退回來的。看來,王翦軍攻楚,走了與李信軍完全相同的路線,由郢陳出發,攻取平輿,再東進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

  然而,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由于昌平君在郢陳起兵反秦,導致了李信軍大敗。李信軍敗后,郢陳及其附近地區被楚軍占領,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西進,進攻秦國。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反擊攻楚,郢陳是他首先必須攻克的地區;昌平君所統領的叛軍,是他必須首先打擊的對象。奇怪的是,史書中對于王翦軍出動以后,郢陳地區秦楚兩軍的動向,昌平君與王翦這兩位舊日同僚之間的直接對陣,竟然都沒有記載。當時當地,秦楚兩國以郢陳為沖突焦點的歷史,不可避免的郢陳攻防戰,竟然又成為一樁失載的歷史疑案。

  實有的歷史,史書失載。失載的歷史,默默無語,不得不留待將來,留待歷史黑洞的火山噴發。幸運的是,歷史學家們的等待,終于有了結果,新的文物出土了。這個新的文物,出土于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

  在睡虎地被發掘的多座墓葬中,有一座被編號為四號墓的秦墓,從這座墓中,出土了兩封秦軍士兵的家信。這兩封家信,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家信實物,非常寶貴。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兩封家信的寄出時間,正好是王翦軍出動后的秦王政二十四年,而發信的地點呢,恰恰在秦楚兩軍交戰的郢陳前線。這種千年難遇的巧合,自然使我們想到,失載的郢陳攻防戰的歷史,會不會從這兩封家信中透露出一些消息呢?讓我們從頭讀信,細細體味,用心搜尋。

  兩封家信的收信人,同是一位叫作"中"(衷)的人。兩封家信的發信人,一位叫作"黑夫",一位叫作"驚",是中的兩位兄弟。中是長兄,與母親住在一起,照料著整個家庭。大弟弟驚已經結婚,生有一位女兒。黑夫未婚,應是最小的弟弟。

  我們先來看幼弟黑夫所寫的信。黑夫在信中首先問候大哥,再問候母親,別來無恙。他在信中說,不久前在淮陽前線與同樣從軍的哥哥驚相會,兩人都安然無恙,請母親和家人放心。然后,黑夫請求送些零用錢來,也請母親在家鄉買些絲布,做成夏衣,與錢一道送來。黑夫是精打細算的人,他在信上說,如果家鄉的絲布太貴的話,就只送錢來,自己在當地買絲布做夏衣。

  黑夫親情濃厚,他在信的末尾問候家中的其他親人。他問候姑媽,問候姐妹,問候鄰里的親人,也代從軍的哥哥驚問候驚的妻子和家人,真是禮節周全。

  驚是寫第二封信的人,他在問候了哥哥中和母親以后,也談到自己與黑夫一道同在淮陽軍中,二人都安然無恙。與黑夫一樣,驚也請母親送錢和布來。不過,驚性子急,說話直,他寫明送錢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以上。他信上要得很急,甚至寫了不馬上送來,就會急死人的焦慮。驚大概結婚不久,一個女兒年紀也小,他對妻女牽腸掛肚。他問候妻子,請妻子一定要孝順父母,贍養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兒,特意囑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務必不要讓她為取柴火一類事情,跑到離家稍遠的地方去。

  驚也關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說,聽說家鄉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穩,提醒哥哥不要到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戰況有進展,說自己所在的部隊已經進入"反城",屯住于淮陽城中……

  這兩封信,因為文字有殘缺,信中提到的人物很多,還不能完全讀通。不過,通過專家們的解讀,信中所涉及的家庭內部的事情,大體上是清楚了。我整理歷史,仔細讀了這兩封信,在感慨古代人情親情的同時,也生出一個小小的疑問,這個墓葬的主人"中"為什么會把這兩封信放在自己墳墓中呢?

  以古今的人情度量,放在墓葬里的陪葬品,多是死者珍愛的東西。死者看重這些物品,希望永遠不離開它們,所以才將它們陪葬,讓它們伴隨自己離開人世到另一個世界去游歷。人性的這種特點,古今中外皆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細民百姓,也都一樣。兩千年前一位普通的秦國人"中",死前將兩個弟弟兩封來信放在自己的墓葬里,正是表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特別看重這兩封信。那么,他為什么特別看重這兩封信呢?是因為這兩封信是兩個弟弟從戰場上寄回來的。根據專家推測,他的兩個弟弟在發出這兩封信后不久,可能都戰死疆場了。于是,這兩封信就成為兩封異常珍貴的遺書。

  如果上述推測不錯的話,這兩封遺書,對于一個古代秦國的普通家庭來說,分量可謂是重而又重;對于撐持整個家庭,愛護和關照兩位弟弟的大哥來說,可謂是人世上最貴重的東西了。哥哥中一直珍藏著弟弟黑夫和驚的信,當他臨死時,他要求將這兩封信放進自己的墓中,他希望兄弟三人,永遠在一起。

  黑夫的信,寫于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驚的信稍晚,大概寫于同年三四月間,可能因為天氣已經轉熱,所以他在寫給母親要錢置辦夏衣的信中,顯得非常心急火燎。這兩封信,都發自淮陽前線,信中的內容,不僅涉及一個古代家庭的錢財瑣事、兒女親情,也第一次從一個普通士兵家庭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講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實況,一場史書所沒有記載的戰事,也因為這兩封信的出土而從歷史的黑洞中浮現出來。

  黑夫在信中寫道:"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這句話是說,黑夫等人在淮陽作戰,進攻"反城"已經很久了;搓,就是郢陳,因為地處淮河之北,所以又被稱作淮陽。

  由信上的這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郢陳(淮陽)反叛,被叛軍占領,成為"反城",黑夫所屬的秦軍,長久圍攻郢陳,直到黑夫寄信的時候,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還沒有攻破。郢陳不久后被秦軍攻克,因為驚在第二封信中提到,自己已經"居反城"中,大概在三四月間。

  黑夫和驚所參加的這場進攻反城淮陽的戰事,史書沒有記載。這兩封信的出土,首先是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將一場不見于史書記載的戰爭呈現出來。歷史一環連著一環,由于淮陽之戰的呈現,新的問題又被牽引出來。黑夫和驚所屬的秦軍是由誰統領的呢?他們所攻擊的占據郢陳的叛軍又是由誰統領的呢?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陳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軍被迫撤回,在郢陳大敗,勝利的楚軍以郢陳為基地,大舉西進攻秦,迫使秦王嬴政親自到頻陽陳謝請求王翦復出。這個時候的郢陳地區,控制在以昌平君為首的楚軍手中。二十三年,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出動。王翦秦軍進攻楚國的路線,大體與李信軍相同,由郢陳南下東進,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從而,王翦軍出動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攻打郢陳,平定以昌平君為首的反秦叛亂。

  由此看來,黑夫和驚都是王翦軍的戰士,他們隨軍開赴郢陳,開始對"反城"郢陳的圍攻。戰事激烈而長久,直到二十四年三四月,郢陳才被秦軍攻克。而長久堅守郢陳、抗拒秦軍的叛軍,應當就是昌平君所統領的楚軍。郢陳之戰攻防雙方的軍隊統屬,由此大體清楚。

  由這兩封信所透露的郢陳之戰的事情看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爭決非摧枯拉朽,如同風掃落葉,而是非常激烈和殘酷。特別是秦滅楚國的戰爭,不但反復曲折,而且與秦國國內的政局有深沉的牽連。復雜的歷史真相,遠遠超出我們僅僅閱讀傳世的史書所能夠了解到的情況。

  郢陳攻防戰的歷史真情,因為兩封家信的出土被披露出來以后,在連續的歷史環節上,新的疑問又隨之而來。秦軍苦戰攻克郢陳后,長期堅守郢陳的楚軍下落如何呢?攻擊郢陳的秦軍主帥是王翦,堅守郢陳的楚軍主帥是昌平君,郢陳之戰結束后,他們又將如何行動?昌平君和王翦曾經是秦王嬴政的左右手,郢陳之戰結束以后,秦王嬴政又將如何對待這兩位讓人放心不下的將相大臣?

  歷史宛如影片,經過歷史學家的修復倒片后,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放,我們繼續往下看。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出動,他吸取李信軍失敗的教訓,謹慎作戰,步步為營,逐步推進。王翦首先逐一收復失地,安定郢陳西部的潁川以后,他以秦軍一部包圍郢陳。同時,他統領秦軍主力南下,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圍攻郢陳的秦軍,苦戰久攻不下。進攻平輿的秦軍主力,大破楚軍,乘勝東進,深入楚國境內,攻克了楚國的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

  形勢發展到這個時候,秦王嬴政親自來到了郢陳。關于秦王嬴政的這次行動,《史記·秦始皇本紀》只有一句話六個字:"秦王游至郢陳。"至于他為什么來,來后做了些什么,以后的去向如何,都沒有交代。我們只能推測他在首都咸陽待不住了,實在是放心不下,他放心不下前線的軍事形勢,他放心不下手握軍權的大將王翦,他也放心不下反秦為楚的表叔昌平君,所以他要親自到郢陳來監軍,來督戰。

  也就在這個時候,堅守郢陳的昌平君,在得到楚王負芻被秦軍俘虜的確實消息之后,被楚軍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不久,他撤出郢陳,東去退回到楚國境內。這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王政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反秦于淮南"。

  淮南,淮河之南?磥恚骄顺鲔愐院,來到了淮南地區。在國家不可一日無主的緊急情況下,他繼承了楚國的王位,在大將項燕的輔佐下,領導楚國軍民繼續抗擊秦軍,保衛祖國,成為最后一代楚王。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也伴隨楚國的命運,接近尾聲。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紀事如下:

  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這條紀事說,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統領秦軍攻擊楚國,擊敗楚軍,昌平君死去,項燕于是自殺。

  項燕兵敗自殺,是在淮北的蘄縣(今安徽蘄縣),也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地方。王翦攻克楚國首都壽春以后,主力移師北上。楚王熊啟(昌平君)與項燕退守淮北,在蘄縣與王翦軍決戰。決戰的結果,楚軍戰敗,楚王熊啟戰死,大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戰國時代的歷史,即將結束,新的后戰國時代的歷史,又由此埋下了伏線。

  十四年后的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國戍卒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起兵反秦,楚國復國。其后不久,戰國六國紛紛復活,后戰國時代到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假稱楚國大將項燕和秦國公子扶蘇還在人世,起義是在他們的領導下發動的。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秦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抗秦殉國的楚軍大將。陳勝吳廣起義,在反秦復楚的大義名分之下奉這樣兩位人物作為精神領袖,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只要我們聯想到活躍于秦楚之間的昌平君,不可思議的歷史中或許就會浮現出可以思議的線索。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兒子,他被擁立為最后一位楚王,與項燕一起戰死于蘄縣,昌平君又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國的王室貴胄,他與扶蘇之間不會沒有關系。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聯想到,昌平君會不會是將扶蘇和項燕連接起來的關鍵人物?昌平君究竟是扶蘇的什么人呢?

  搜尋嬴政的親人到這里,秦始皇的密碼,可以說是又被解開了一環。然而,歷史的隱秘連接著隱秘,秦始皇的密碼,一環套著一環?磥,我們的搜尋,還得繼續下去。

  姬昊:秦始皇的啟蒙老師

  瀏覽更多關于秦始皇的文章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上一個校園故事:

  • 下一個校園故事: 沒有了
  •   相關文章
    普通校園故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艱難一刻:20萬秦軍…
    普通校園故事 平等和有尊嚴的愛——《圣女的救濟》…
    普通校園故事 100句珍惜時間的名人語錄
    普通校園故事 安徒生童話讀后感100字10篇
    普通校園故事 33句一句話笑話
    普通校園故事 大火后讓他覺醒
    普通校園故事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6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愛的聲音
    普通校園故事 心靈雞湯經典勵志語錄
    普通校園故事 別怕,人生沒那么多難題
    普通校園故事 康有為題譚嗣同墓聯
    普通校園故事 100條精辟的人生勵志格言
    普通校園故事 九個女人改變中國歷史
    普通校園故事 激勵自己努力的名言
    普通校園故事 300句心灰意冷的句子
    普通校園故事 讀西游記有感6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100句振奮人心的勵志人生語錄
    普通校園故事 廉頗負荊請罪
    普通校園故事 《怎樣向哈佛大師學習談判智慧》讀后…
    普通校園故事 《自在 獨行》讀后感8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團結合作——西游記讀后感6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湖光山色》讀后感4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刻意學習》讀后感3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趙普收禮
    普通校園故事 辛克萊·路易士
    普通校園故事 魯迅的《吶喊》讀后感10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七擒孟獲的典故——《三國演義》讀后…
    普通校園故事 《象母怨》讀后感1000字
    普通校園故事 孺子牛的來歷?
    普通校園故事 與和尚私通上癮的古代美女 其中竟然還…
    故事分享網聲明:本站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作者或來源機構不同意本站轉載采用,請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粵ICP備2022003335號 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