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書之《烏合之眾》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 ![]() |
|||||
讀書之《烏合之眾》讀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在烏合之眾已經被用爛的今天,這個詞被提出的真正意義是什么?我們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今我自問一句不是為了引出這本書,而是想知道當年作者(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譯者)緣何會思考這個群體問題?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為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據譯者馮克利說民國十六年,商務印書館亦出版過該書中文譯本,書名《群眾心理》,譯者吳旭初。個人覺得烏合之眾一詞已經帶有一定主觀色彩,論客觀性而言,還是群體心理好。作者勒龐寫這本書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那段時間有法國人浪漫的瘋狂,更多的是失序狀態下的混亂與黑暗。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變革,那么不同的國度的群體是否是一樣的呢? 文化(思想、觀念、信仰等)暗流涌動推動文明變革,眾多歷史事件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群體的崛起便是文化變革的結果之一。個人進入群體之中便獲得集體 心理----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將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因群體傳染導致的無意識現象,就像個體被催眠一樣。作者說群體“沖突、多變、急躁;只會被極端感情打動”,因此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應該“出言不遜、信誓旦旦、夸大其詞、言之鑿鑿、不斷重復”而非正常的說理。我在想每一個種族、國家、社會等都是一個群體,大家最初聚到一起會因為共同的文化,文化則衍生出規則,進而衍生出制度。 那么這個所謂的文化是什么呢?宗教?信仰?我覺得就是大家都信奉的東西。在社會的初始形成時期,大家都信奉或敬畏的東西會被高度提煉到一個所謂圖騰之中。在初始的圖騰形成之后,后面的個體經過從出生就開始的耳濡目染也會無意識的就信仰這個圖騰。個人覺得這個圖騰就像催眠的協助 物件 一樣,無時無刻都在灌輸圖騰背后的文化意識。 至于這個圖騰背后的文化以及衍生出的規則,則是經歷世世代代博弈之后的結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個人覺得演說家不斷重讀的斷言也是如同圖騰一樣,讀后感.通過語言催眠個體——個體加入群體便進入催眠環境,演說家的重復斷言則是加深個體被催眠的程度。作者說群體領袖的動員手段為“斷言、重復和傳染”,其實小到銷售廣告,大到一國統治,都有著相通之處。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接受教育,統治者需要向我們灌輸的思想(尤其是zz思想)便是通過三個手段不停的出現在課本上、老師口中、街邊的宣傳欄上、電視頻道中等等,如果我們沒有接受這種類型的知識,那么我們會成為一種什么樣的性格呢?(但是我現在能想到的卻是如果不學習shzy,就極有可能學習zbzy,兩者有好壞優劣之分嗎?就目前對所謂民主的反思而言,我覺得沒有。)銷售廣告也是一樣的,明星不同的重復同一句簡短的廣告語,將廣告語無孔不入的植入我們的思維之中,這與催眠無異。這種催眠也并非一無是處,就如同群體的特質,個體總有對某些特定的需求,如安定、齊心協力等,這個時候群體就會正向放大群體的作用。我們要做的是盡量避免群體的無意識特性帶來的負面效果,而且當我們加入群體之中的時候熟悉群體特質,讓自己保持清醒。 回到開頭的兩個問題。我認為作者寫作的背景正好是群體混亂的年代,痛心疾首之下的反思。群體已經都已經無意識了,所以不同國度的群體應該就沒什么區別了吧。 閑情偶寄,閑時偶思,有意思。 PS:對了,搜了一下譯者馮克利,看看他的譯著,肅然起敬。 PS:最近感冒了,嗓子疼,頭暈,但還是堅持寫完這一篇(還是對自己有要求好一點),給自己點個贊。感悟:越是勤奮思考,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心情越是好一些誒。作者: Alicia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8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8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2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3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讀烏合之眾有感2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500字 瀏覽更多關于烏合之眾的文章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