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讀后感1500字:
記不得何年何月知道的李澤楷,但肯定有些年頭了。而李澤厚呢,2018年雙十一購書時鬼使神差加了購物車,收貨后隨手拿過來讀到第一章講的,——氏族血緣、情感心理、原始人道、人格自覺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實用理性為特征的中國文化心理結構在塑造漢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痕跡,便一發不可收拾,頗有相見恨晚之感。自此,我很確定,在我這兒,李公子是那個據說每次被律政俏佳人虐戀過后都要來個花瓶以慰玻璃心的路人甲,而李澤厚呢……這么說吧,讀古代版時,既想趕緊讀完以建立整體性認識,又想字斟句酌品讀汲取;讀完一遍覺得是暴殄天物,隔幾天想想又沿著下劃線一個字一個字敲進電腦幾萬字;這回該繼續讀近代版、現代版了吧,然而,翻開近代版,仍覺得不寫點兒什么,對不住古代版。雖然近年看書每次溫故都如初見,但仍覺得不寫下幾句話,就放不下。
從心理機制上來講,該是李澤厚的史論系列能滿足我的期待,釋惑解疑,正合我意。雖然初涉教育法研究,仍不得門路而入,但有個問題漸漸顯現,即我們的社會和大眾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社會和大眾在此分別暗示客觀需要和主觀需求,換句話說,假設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那么,我們想塑造什么樣的人,我們能塑造什么樣的人,我們該塑造什么樣的人。對此,我比較認同某次論壇某師所說,他從不相信小崗村能推動改革開放,主要領導人的英明決策能影響歷史進程,轉型一定有它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前提。同樣的,教育改革能否符合歷史進程,恐怕也不是某個文件、某些學生和家長能夠左右的,其背后一定隱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計倫理道德與代價犧牲,這也可作為李澤厚強調的歷史的二律背反的一個注腳吧。而他提出的“探究文化心理結構以獲得清醒的自我意識”,不僅給了我理解教育問題的視角,更對我許多關于社會現象的困惑有所助益。
難解難分的一個問題是,如今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換個方式提問是,儒家思想為什么能夠縱橫千年。李澤厚說,仁具有血緣基礎、心理原則、人道主義、個體人格四個組成部分,相互支持,而又相互牽制,使其同化其他思想及外來思想的能力特別強,內部四要素的此消彼長并不會解構而是不斷重組、再生。言至此處,腦海中就是有個形象的比喻想跳出來。四梁八柱?不是的,四梁中的某一梁矮下去了,房子會塌,但儒學因素中的某一方壯大起來,并不會撐爆結構本身,想想理學朱熹和心學王陽明之間的對立是何等尖銳,儒學至今還不是照樣好好的。那是哪個形象要跳出來呢?竟然是《毒液:致命守護者》中那個貼附在玻璃窗或鉆進人體,可以隨意改變形態、可伸可縮的粘稠影像。我確實也不理解為何是這個形象,它就是那樣從腦子里鉆了出來,但“貼附”“鉆”“粘稠”這三個詞是我有意的選擇。
說清楚了實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結構,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是以實踐為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又為什么功利主義能夠如此盛行。無它,因為我們自己骨子里內生著此等基因,他人的理論仍不過是六經,用來注“我”的。讀后感這為來自印度的佛教的本土化所驗證,也可能將適用于來自西方的啟蒙思想吧。本來,在儒家思想的生生不息中,我們不斷摻雜進孫老韓的冷酷算計,莊玄禪的超脫避世,陰陽五行的順從,墨學的民粹,這可能一方面使得個體入世為官、桃源逍遙來得自然而然,另一方面也為陽儒陰法、陽奉陰違提供了可能。而今又加入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我是真的有亂花迷眼之惑,看不到歷史的草蛇灰線,甚至有了宿命論。你看,聽天由命也是大多國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好在,李澤厚對未來的態度是,“審慎地樂觀”。
我呢,也終于可以審慎地、樂觀地開始現代思想旅程了,即使對這段古代思想史,仍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即使對中國向何處去、自己往哪里走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作者:松勁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