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擇人而任勢——孫子兵法讀后感之兵勢篇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 ![]() |
|||||
擇人而任勢——孫子兵法讀后感之兵勢篇: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勢篇”的第三部分,擇人而任勢。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善于帶兵打仗的人,總是努力創造有利的態勢,而不對部屬求全責備,所以能夠選擇人才去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態勢。善于利用態勢的人指揮軍隊作戰,就如同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和石頭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穩之處是靜止的,置放在險峻陡峭之處就滾動。方的容易靜止,圓的滾動靈活。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這就是所謂的“勢”。 孫子的這段論述提出了三個問題:勢、任勢和擇人。 什么叫勢?孫子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也就是說,“善戰人之勢”,就像把一塊圓形的石頭置于高高的山頂上,并且再用勁去轉動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這塊置于高山之巔的轉動著的隨時可能滾下來的圓石產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頭,或放于半山腰、山腳下,也不轉動它要大得多。可見,勢是力量在戰場上所處的空間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態勢、氣勢和沖擊力。 什么叫任勢?任是運用,任勢就是用勢,兵家用勢指的是用兵作戰要能夠取得類似“轉圓石于千仞之山”那樣的效果。如杜牧所云:“轉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 用勢說到底,就是把存在于將帥及其軍隊中的指揮、戰斗能力借助于客觀情況(如天時、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任勢的關鍵還在于擇人。任勢要靠人運籌、謀劃。所以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那么怎么做到“擇人而任勢”呢? 第一是選擇良將,良將的標準是“智、信、仁、勇、嚴”全面發展,如漢之韓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飛,這些名將用兵高妙。就在于善于選勢和用勢,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第二是善于用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良將名帥,也有各自的缺陷。用人者要用其所長,揚長避短,才能收到“擇人而任勢”的效果。 第三是善于造勢。“故善戰者,非能戰于天上,非能戰于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神勢”,是指高明的軍事家運用高超的智謀、精妙的運籌形成不可阻遏的戰勢,以取勝于敵人。 總之,“擇人”與“任勢”密切相關,“擇人”是條件,是前提,“任勢”是目的。唯有擇人,才能任勢,認識是要靠人根據戰場環境諸要素順勢而為,捕捉最有利的戰機,形成“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的效果。 古代政治家、軍事家都善于選賢任能、擇人任勢。楚漢相爭,楚亡漢興。 英明蓋世的楚霸王項羽何以敗在亭長出身的劉邦手下?原因在于項羽有勇無謀,不懂用人之道,結果是眾叛親離,四面楚歌,落了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可悲下場。而劉邦善于“擇人任勢”。 三國時的劉備也是一位善于“擇人而任勢”的君主。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反映了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精神。 東漢末年劉備要與曹操、孫權爭雄,但卻缺兵少將,桃園結義使他得了兩位勇冠三軍、忠心耿耿的猛將,關云長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為劉備創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三顧茅廬使劉備得到了杰出的軍事謀略家孔明。從此他如魚得水,言聽計從,結束了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才有了魏、蜀、吳三分天下。 可見,對于君主來說,善于用兵造勢,不如說善用“任勢”之人,唯有良將高超的智謀,才能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和戰場環境,充分利用有利的態勢去奪取勝利。除了擇人之用外,“擇人而任勢”的謀略還強調量才授權。俗話說:“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用人要用其所長,讀后感才能揚長避短。公元前215年,曹操準備征討張魯,臨行前預料到孫權會趁虛而入,攻打合肥,于是就命令張遼、李典和樂進三將軍合力固守合肥。三將軍中,張遼勇冠三軍,李典剛烈如火,樂進沉穩持重,曹操便遂其短長而用之。他說,如果孫權來攻時,由張、李兩位出戰,由樂進守城。 因為當時合肥已成孤城,若專任勇者守城,恐好戰生患;而專任沉穩者防守,又懼其過于保守。 張、李、樂三將軍性格互補,以張、李二將勇武先挫孫權軍之銳氣,再以樂進沉穩防守,能使合肥堅如磐石。 后來孫權果然率十萬大軍來攻,而魏軍只有七千余人。但魏軍遵循曹操指令,由樂進守城,張遼、李典趁吳軍立足未穩,挑精兵八百,突然沖入孫權所在的軍營,殺得吳軍措手不及,銳氣大減。 初戰告捷,魏軍人心安定,合力守城。孫權圍城十余日不能克,只好撤退。魏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能固守合肥,使孫權無奈退兵,與曹操善于“任人而任勢”有很大關系。 如果說,領導者能用人所長,揚長避短,體現了高超的用人藝術的話,那么,領導者不僅能用人所長,還能用人所“短”,這不僅是高超,更是達到了一種精妙絕倫的境界了。 唐德宗時,韓滉曾任三吳節度使,凡是他征召的賓客,都根據他們各自的才干,恰當地予以適用。 有一次,一位老朋友的兒子來投靠他,但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能。韓滉讓他參加宴會時,他從始至終端坐在席上,沒有和任何人交談過一句話。韓滉注意到這一點,事后就將他安置在軍中,讓他看守倉庫大門。 結果這個人忠于職守,每天一早進入帷帳,一直端坐到太陽落山,官吏和士兵不敢隨便出入。沉默寡言,不善言談本是短處,但韓滉能點石成金,用這類人看守倉庫,就變短為長了。 用人所“短”,就是“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這不僅需要用人者寬廣的胸懷,能容人之過,還需具備智慧與謀略,能見人之所未見,想人之所未想。 北宋年間,南唐派江南名士徐鉉(xuan)來朝貢,照例北宋應派一地位相同的官吏陪同,可徐鉉學識廣博,口才出眾,北宋的官吏怕出丑,都不愿陪同他。 宰相趙普搞到為難,就去請示宋太祖。太祖說:“這樣吧,這個人選由我來定。”太祖叫來殿前司(官名),讓他列出十個不識字的殿前侍衛名單,然后太祖從中用筆圈一個人說:“就讓這個人去吧!”此舉讓滿朝文武大臣大吃一驚,但又不敢多說,就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成了滿腹經綸的徐鉉的陪同。 那位侍衛莫名其妙當了陪同后,起初徐鉉對他滔滔不絕發表高見,妙語如珠,旁觀者很是驚駭。可那位侍衛卻不置可否,無論徐鉉提什么問題,都不予回答。 徐鉉不知此人深淺,又一個勁地與他高談闊論,可侍衛也不與他爭論,只是點頭稱是。最后弄得徐鉉萬般無奈,只好主動閉嘴,懶得再說了。 宋太祖若以智者對付智者,必然兩虎相爭,互不服氣;而用愚者去對付智者,智者失去了論辯對手,無形中也就抵消了徐鉉能言善辯的優勢。 這則令人捧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擇人而任勢”內涵的豐富與多樣。 企業之間在市場上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產品的較量,從決策計劃到生產銷售,最難的是市場上的短兵相接。 正如《十一家注孫子·張預》所說:“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如何解決這個至難的問題?“以正合,以奇勝”是在競爭中爭取主動,奪取勝利的不可不知、不能不用的策略之一。 《孫子兵法·兵勢篇》說:“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三軍循敵進攻而不敗,在于“奇正”策略運用得當。 要用正兵擋敵,要用奇兵去奪取勝利。在商戰中,所謂“以正合”就是企業首先要創造出優質的產品,運用優質取勝的策略;所謂“以奇勝”就是企業在提供優質產品的基礎上,還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正確運用創新取勝策略。 這篇文章雖然講的是“擇人而任勢”,但是在我看來最重要的講的是“用人”,用人之所長,避其所短; 長短都不是絕對而言的,如果領導者對這個人用的好,那么他的短處也會變成長處,但是如果用的不好,那可能他的長處也會變成短處。 先“任勢”,再“擇人”,最后再“用人”,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特別是在商業競爭如此強烈的時代,人才是每個企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一個好的領導者總可以做到掌人才者,握天下之未來!作者:浩瀚若煙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