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張建安《中國古代哲學》讀后感1000字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4/20 ![]() |
|||||
淺與深的融通之道——張建安《中國古代哲學》讀后感1000字 中國古代哲學,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題目,涉及面很廣,涉及的問題很深。過去一些學者按歷史發展的年代順序來寫哲學史;也有的專家把中國哲學史中的重大問題,如“天人感應”“內圣外王”等專題分開來寫。而張建安先生這本《中國古代哲學》卻獨辟蹊徑,把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分為“入世”“出世”“在入世、出世之間”等幾個問題結合來寫,書中有歷代先賢充滿睿智的哲理名言,也有歷史故事,配上100多幅十分罕見的古代圖畫,還聯系現實生活。這樣就把中國古代哲學這樣一個十分抽象、復雜的問題寫成活潑生動的簡明易懂的書。淺,中學生都能讀懂;深,學者可以進一步研究。對于外國人,則可以從此書所引用的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插圖中,更加容易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 本書有一章:《融通與張力——為“入世”和“出世”搭一座橋梁》。入世與出世,本來是可以相通的。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里,賦有“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一向被認為是出世隱士的代表。但魯迅在論及陶淵明時卻說:“就是詩,除說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同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這段話對于我們今天評價其他一些出世的隱士還有普遍意義。 宋代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說,雖然出世了,不參與廟堂(政府)的決策了,但精神上、思想上,仍然密切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進亦憂”,“退亦憂”,而且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歷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哲學理念的主流,是使中國優秀文化世世代代薪火相傳的動力。 張先生的書中講到“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衛銜石”的故事,并配有幾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故事表明中華民族為追求既定的偉大目標而長期奮斗、鍥而不舍(的精神,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發意義。但是,這些畢竟只是神話,愚公要移山,最后也只能由神仙來幫助才能完成。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大目標,首先要考慮,這個目標是否符合國家人民的利益?可行性如何?即使目標確定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要根據實踐標準來檢驗,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發揚并推廣成功的經驗,及時克服工作中的各種缺點和錯誤,這樣才能使偉大的目標得以實現。 宋代哲學家張橫渠提出要“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理想,張建安先生表示愿以一生的光陰去追求這個目標,“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對他的這種抱負,我十分欽敬,并祝愿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作者:經史博物館 李凌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