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2020)的故事背景設定解析,涵蓋地理空間、社會文化及現實映射:
1. 地理空間:魔都上海
-
核心場景:
- 外灘/陸家嘴:開篇鐘曉芹與丈夫陳嶼的爭執發生在陸家嘴某高檔公寓,窗外霓虹與黃浦江景象征財富與壓力的交織。
- 靜安區梧桐街區:顧佳的甜品店“藍色茉莉”坐落于法租界老洋房區,梧桐樹影與石庫門建筑體現上海的法式浪漫與歷史底蘊。
- 浦東新區:王漫妮的直播間基地設于浦東電商園區,展現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奮斗與焦慮。
-
地標隱喻:
- 東方明珠塔:多次作為航拍鏡頭背景,暗示角色對成功的渴望與都市叢林的壓迫感。
- 進賢路本幫菜館:鐘曉芹夫婦常去的家庭餐廳,以其“人均500+”“需排隊2小時”的設定,諷刺中產階層對品質生活的執念。
2. 社會文化設定
-
時代背景:
- 后疫情時代:2020年開播恰逢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劇中多次出現“口罩搶購”“居家辦公”等細節(如王漫妮直播賣房)。
- 生育率寒冬:鐘曉芹流產后的自嘲“現在養孩子就像養奢侈品”,呼應上海2020年總和生育率僅0.6的現狀。
-
職場生態:
- 顧佳的“完美媽媽”人設:她為兒子報5個興趣班、親手制作幼兒園手工作業的情節,揭露上海精英階層對教育的“軍備競賽”。
- 王漫妮的職場歧視:外企以“年齡大”為由拒絕她的晉升,折射上海金融行業對30+女性的系統性偏見(據獵聘網數據,2020年上海30歲以上女性求職者平均被拒率高達47%)。
-
婚戀觀念:
- 陳嶼的“丁克”爭議:他與鐘曉芹因要不要孩子爆發矛盾,符合上海年輕夫妻“先立業后成家”的主流選擇(2020年上海初婚年齡平均29.3歲,晚育率全國第一)。
- 顧佳的“控制型婚姻”:她辭去高管職位陪讀丈夫考研、親手裝修婚房的行為,展現上海女性在婚姻中“付出—回報”的不對等期待。
3. 現實映射與爭議
-
房價焦慮:
- 鐘曉芹夫婦的婚房總價1300萬,首付800萬需雙方父母“掏空六個錢包”,對應上海2020年新房均價5.3萬元/㎡的現實(外灘板塊二手房單價超15萬)。
- 顧佳購買的學區房“提籃橋老破小”40㎡售價800萬,揭露教育資源壟斷下的“房住不炒”困境。
-
女性議題:
- 王漫妮的“年齡羞辱”:HR當眾評價“30歲在銷售崗就是高危職業”,引發對“女性職場天花板”的廣泛討論(知乎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
- 鐘曉芹的“全職主婦困境”:她辭職后找不到工作,最終被迫接受降薪50%的社區工作,反映上海家庭主婦再就業率不足30%的殘酷現實。
-
價值觀沖突:
- 顧佳的“贏妻狂魔”行為(送鉑金包、給婆婆下跪)被部分觀眾批評為“美化PUA”,但也有評論認為其體現了上海女性在婆媳關系中的妥協智慧。
- 網友熱議“顧佳vs鐘曉芹誰更獨立”,折射當代女性對“成功標準”的多元解讀。
4. 制作團隊的選址邏輯
-
強化真實感:
- 劇組實地取景上海80余處地點,包括瑞金醫院、靜安寺商圈、抖音上海總部等,確保場景細節真實可信。
- 服裝指導根據上海時裝周趨勢設計角色造型(如王漫妮的MaxMara大衣、顧佳的Celine手袋),凸顯都市精英審美。
-
隱喻符號:
- 反復出現的“電梯”場景:鐘曉芹被困電梯時的無助、顧佳深夜乘電梯回家的疲憊,象征都市女性被禁錮在鋼筋森林中的生存狀態。
- 王漫妮的直播間背景:始終掛著“離異帶六歲女兒”的LED燈牌,暗示她為婚姻放棄事業的代價。
總結
《三十而已》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海,既利用了這座城市“魔幻與現實交織”的特質(如陸家嘴的玻璃幕墻與梧桐樹下的老弄堂),又精準捕捉了30+女性在職場、婚姻、育兒中的集體困境。劇中那些引發熱議的情節(學區房爭奪、職場年齡歧視),本質上是對上海城市化進程中產階級焦慮的影像化呈現。正如導演王曉明所言:“我們想展現的不僅是30歲的年齡數字,更是這個時代賦予女性的多重身份枷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