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做事情就在于有用于事和有用于心的區別 | |||||
作者:佚名 成語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6/9 ![]() |
|||||
做事情就在于有用于事和有用于心的區別『生活態度』觀賞小說或電影的時候總能看到這樣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消極的話,人生在世,首先要生存,進而才能談到生活,物質就是基礎,只有吃飽穿暖才能想其他。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人是窮怕了,豐衣足食成了那個時代奮斗的目標,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的發展,過多的追求經濟可能是造成了現在的中國現狀的原因,我不屬于那個年代,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我認為自己是那個年代的受益者,正因為祖輩、父輩們的拼搏才有了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 現在的社會在很多人眼里是向“錢”看的,好多人都在追逐名利,金錢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造成了很多人甚至整個社會的浮躁。每個人都喜歡金錢,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覺得人應該在主導地位,不能拜金,現在的我只要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榮、什么是恥。最起碼確定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健康的。我不能確定現在人們追逐名利是否有用,現在的我肯定到達不了像白巖松那樣的境界,還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有用的沒用,沒用的有用,F在的我只能說個人覺得自己現在做的一切都是有用的。 安穩踏實的工作,工作越好,能力越強,賺的也多,我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能吃飽穿暖,這是必須的、肯定有用的。吃飽穿暖之后我又思房子,家!可以說是心中最渴望的,是心之所在,有自己的房子覺得家才是完整的,這也是有用的。汽車可以代步,可以經;厝タ赐改,可以出去散心旅游,覺得這已經要成為生活必需品了,雖然有點污染環境,但也是有用的。有人說世界是一本書,你走不出去只能讀到其中的一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去走走,這也是一中洗滌心性的方式,很有必要。學習是充電,這是人奮進的依靠,容不得懈怠,是重中之重。讀書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這些都是很有用的。 人要的不只是生存,更要生活,王世襄可以放鴿、養蛐、架鷹、走狗……我沒有那種條件,覺得也做不來那樣的事,但是最后有一項是一樣的,我也喜歡烹飪,自己喜歡查點資料,嘗試做個色香味俱全的菜,雖然只限于家常菜式,但是成功后的心情是一樣的。 在對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還是比較偏向于重德的方面的,樹人先要樹德,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是根本,獨立和責任遠比學識重要。我不是一味追逐功利的人,我是不可能成為虎媽狼爸的。 我們處在一個相對比較浮躁的社會,處在一個容易迷失的時代,過去我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那些?心情總是翻轉覆轍,看似別無選擇但是還有對生活的熱情和憧憬,心中總有那么幾絲牽掛和感動,這些都是無可替代的。生命、生活所含的面太廣,甚至我不確定能做點什么來詮釋它。生命只有一次,生:不容易,活:更不容易。 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需要親自去品嘗。社會太現實也太復雜,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什么,只求做個健康的自己就可以了。不論做什么事情,我相信我們的初衷都是好的,積極向上的,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人對社會有價值才有存在的可能,人生是短暫的歷史,歷史是人生的延長,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沒有什么有用沒用。只有成就大小的區別。 個人看法:做事情不在于看似是不是有用無用,主要看是想得到什么,就在于有用于事和有用于心的區別。前二十年我們沒有生存的壓力做的大多是沒用的事(玩、寫寫畫畫、發呆、唱跑調的歌……)。再二三十年我們面臨生存的壓力,重點肯定在做有用于事的事情,再后二三十年,才能有精力做些有用于心得事。這是現實,要不白巖松的作品應該提前一二十年就出世了。(文/寒流) |
|||||
成語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